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通胀理论及相关经济政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物价稳定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前提,也是国际贸易和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经济发展进入过剩状态的新时期以后,物价波动出现很多新特点,与此相关的通货膨胀理论显得不够用了。本文探讨物价涨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新时期特点,并分析所有与稳定物价相关的经济政策,给出可供政府和企业决策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心理预期;过剩经济;经济政策
   一、对一般物价涨跌机制的分析
   (一)物价涨跌机制模型。学者们经常利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额等指标设计线性回归方程,来解释CPI指数的涨落。从根本上说,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是由这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上限由购买者收入水平决定;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跌,下限由生产者生产成本决定。影响价格涨跌的具体因素非常多,但所有因素几乎都是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间接影响价格的。例如,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会直接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而是通过增加商品需求来影响价格。在此过程中,不同商品的需求增加量也不同,价格涨幅也会有区别。
   假设某种商品的总需求为D,总供给为S,供求差额为M(M=D-S),价格涨跌速度(单位时间内的涨跌百分比)为R,则上述原理可用如下线性函数关系式来进行简单表达:
   m2≤M≤m1时,R=a×M(m2、m1、a分别为某个常数);
   M<m2时,R=r2(r2为某个常数);
   M>m1时,R=r1(r1为某个常数)。
   如图1所示。(图1)
   (二)消费品与资本品价格的相互关系。商品可以被分为消费品与资本品两大类,价格涨跌原理基本类似,但是它们相互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这两类商品的需求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假设有效需求只来源于人们的现实收入,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和投资(以往实际数据证实,一国的储蓄额与投资额基本成正比关系),增加消费比例就意味着减少投资比例,因此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可能会伴随资本品价格的下跌,消费品市场供不应求现象加剧;增加投资比例则意味着减少消费比例,因此资本品价格的上升,可能会伴随消费品价格的下跌,消费品市场生产过剩现象加剧。但是,在现实中,收入总量的变化比消费投资比例的变化更快更显著,而且有效需求不仅来自于现实收入,也来自于货币增发和信贷扩张,因此总需求不变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唯有当消费投资比例以特别剧烈的方式变化时,这种替代性才可能会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由于消费品与资本品在产业链中是上下游关系,这两类商品的需求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消费品价格上漲,能激励人们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投资资本品;资本品价格上涨,也会以成本推动的方式促使消费品价格上涨。这种相互作用虽然比较缓慢,但是很有力。在经济繁荣时期,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消费和投资同时增加,消费品和资本品价格就会交替上涨;萧条时期则相反。
   (三)心理预期因素的特殊影响以及对投机活动的分析。虽然近几年国内商品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甚至某些行业出现过剩,但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来看,物价涨速仍然常年稳定维持在某一个水平上。根据相关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固定组合关系。在供求关系因素体系之外,只要人们普遍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物价也会发生持续小幅度上升。因此,考虑到心理预期的影响,图1应该被进一步修正,如图2所示。(图2)
   图2中,r3代表供求平衡时作为心理预期影响结果的物价上涨速度。
   心理预期的成因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态度。由于人们预计经济将会持续繁荣或者至少保持稳定增长,因此未来人均收入将会增加,这一方面意味着购买力和需求上升,导致价格上限提升,另一方面意味着单位商品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上升,导致价格下限也提升。于是表现为图中的价格曲线总体上移。而且,不同类商品受心理预期的影响是不同的:资本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几乎不受影响,劳动密集型的最终消费品受影响很大;可通过技术创新大幅增产的工业制品受影响很小,产量比较稳定难以突破的农产品受影响非常大。
   其次,惯性思维也是心理预期的一个重要推手。由于物价常年以稳定比率上涨,人们习以为常,即使经济前景开始不明朗或者下滑,人们也无法轻易改变涨价预期。只有发生较大事件,导致市场价格明显快速下跌时,这种惯性思维才能被打破。
   在股市、房地产市场等某些特殊市场上,心理预期可以通过实际控制需求来主导价格走势。这些特殊商品都可供投资以获利,因此投机活动成为影响价格涨跌的主要因素。虽然投机活动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帮助市场价格快速灵活进行调整,并为风险投资提供资本,但失去控制的投机活动往往会矫枉过正,导致价格疯涨疯跌。虚拟经济的兴起也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时时冲击着实体经济。总之,投机活动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受限制则弊多利少,是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力量而不是建设性力量。
   二、对恶性通货膨胀的分析
   (一)恶性通胀的成因。供求关系和心理预期所导致的物价涨跌,通常表现比较温和;即使在投机性较强的金融市场上,价格波动较为剧烈,但也通常在可控范围之内;而恶性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所有商品价格普遍地迅速上升,完全无法遏止,其成因则完全不同。恶性通胀的成因至少包含两点:第一,人们对这种货币失去起码的信心;第二,市场上物资相当匮乏。如果人们对这种货币还能保持信心,大家就不会轻易抛售它,商品需求也就不会疯狂增长;如果市场上物资供给充裕,足以消化绝大部分需求,价格就不会疯狂暴涨。
   人们对某种货币失去信心,原因无外乎出在发行这种货币的机构身上。政府(或者央行)无节制地发行货币以无偿侵占社会财富,这无疑会损害这种货币的声誉。当市场上商品供给不足以及时应付新增的需求,价格开始上升,这印证了人们的担心。于是,大家对这种货币的信心迅速崩塌了,应对方法是抢购商品和外汇,货币对内、对外都同时贬值。为了适应新的物价水平,政府(或者央行)不得不发行更多的货币,或者人为增加单位币值,并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市场机制紊乱,经济混乱衰退。    一旦人们对货币失去信心,无论封闭国家和开放国家都会经历相似的恶性通胀过程。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如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如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一样,都曾发生恶性通胀,对外封闭或者对外开放都无助于该问题的解决。
   物资匮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国家科技落后,生产能力低下,长期处于贫穷状态;有些国家产业结构单一,生活必需品严重依赖进口,国民经济经不起风吹草动。
   (二)新时期的过剩经济状态对恶性通胀的抑制。比较富裕的大国很少发生恶性通胀,即使该国政府也有滥发货币的行径。这些国家往往处于“过剩经济”状态。所谓“过剩经济”,一般是指物资丰裕、需求不足的经济状态。此时,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完备,生产能力充分形成,劳动生产率很高,人们收入也较高,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储蓄和投资倾向较强。一般消费品供过于求,价格跌到了成本附近,产业利润下降,经济出现停滞的状态。过剩经济状态下经济比较疲软,人们对此并不乐见,但就物价角度看通常利大于弊。美国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每年增发大量美元进入流通,但是美国的物价指数并没有跟着疯狂暴涨,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中国则是另一个明显例子。中国长期国际收支顺差,由于外汇占款原因每年也增发大量人民币进入流通,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都曾发生过较严重通货膨胀,理论上现在也应该会这样,但中国这几年的实际情况却是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传统货币理论无法解释这个现象。有些学者把国民经济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领域,将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归功于虚拟经济领域的巨大弹性。另一些学者则开始分析虚拟经济对价格传导路径的影响。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虚拟经济领域对货币的需求也不是无限的,虚拟经济发展导致资本品价格上扬,同样会以成本推动方式带动消费品价格上升。其实物价稳定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过剩经济状态,而一旦有突发事件影响到了这种过剩状态,物价就会迅速上涨。2019年的非洲猪瘟疫情以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都是这种有影响力的突发事件,都对物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可用于平抑物价的经济政策
   (一)打破垄断,增强竞争。一旦进入垄断状态,效率就会下降,价格就会上升,经济就会停滞。竞争永远是经济永葆青春的良药,失去竞争就意味着衰退和萧条。一个国家经济失去活力的最主要原因肯定就是某些因素正在阻碍公平竞争,历史上前苏联的危机、阿根廷的危机以及希腊的危机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立法来干预经济,打破垄断、限制垄断,营造良好的公平競争环境。
   (二)出台法规,限制资本过度自由。为了防止过度投机,抑制泡沫经济,我们需要通过立法适当限制资本自由度。首先,国内人民需要达成原则共识,因为共识和信心是任何制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这个原则应该是对自由竞争和合理限制的双重肯定。其次,需要好好研究资本市场历史。尤其需要借鉴别国经历类似危机的经验和对策。最后,要勇于制度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收入水平、金融市场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同样的政策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实际效果。中国国情不同于其他所有国家,直接照搬其他国家的政策措施可能会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可以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人文状况来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当然,在中国有效的制度同样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
   (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终结二元经济状态。大多数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劣势产业,会实行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关税和市场准入等。但是,过度的保护措施往往促使这个行业效率更加低下,由此导致相关商品价格高昂。日本科技发达,社会富裕,制造业产品价格低廉,但是农产品价格与其他国家相比却高得惊人,这显然与其农产品过度保护政策有关。中国的部分农产品、石化产品和通讯服务价格偏高,也是因为行业竞争不足而效率偏低。这时,国民经济呈现二元化发展,优势产业商品价格越来越低,劣势产业商品价格越来越高,价格体系畸形发展。
   (四)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上述分析显示在过剩经济环境下物价上涨压力总体较小,中国的大多数产业已经逐渐处于过剩经济状态,因此人们似乎不必过于担忧恶性通货膨胀现象。但是,物价仍可能会加速上涨,因为人们的普遍心理预期本身就能直接导致价格变化。如果政府实行激进大胆的财政货币政策,向市场大幅度地释放流动性,增加需求,即使资金只流向少数严重过剩的资本品行业,也会引发人们的普遍心理预期,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另外,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品领域,会引发投资过热,形成经济泡沫,推动相关领域价格虚高,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政府必须实行稳健温和的财政货币政策。
   (五)采取合理的收入政策,抑制贫富两极分化。在贫富两极分化收入分配格局下,过剩生产能力与潜在需求同时并存,但无法相互满足,国家永远无法真正进入丰裕社会。巴西等很多经济大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自拔,社会不公是最主要的原因。政府如果不采取合理政策来影响收入分配格局,从经济繁荣中主要受益的是资本家和投机商,而不是普通劳动者,接着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过剩生产能力与潜在需求的矛盾会越来越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胜,朱安维,施怡.基于局部线性回归的我国通货膨胀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8).
  [2]王燕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价格月刊,2014(10).
  [3]孟庆斌,靳晓婷,吴蕾.通货膨胀、影响因素与信息渠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2).
  [4]牟敦果.新经济结构下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5]鲁晓琳,郭琨,董志.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互动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18(1).
  [6]鞠立新.我国通货膨胀区域特征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18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