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是一对和谐共生且又不断相互激烈冲突的矛盾,任何企业都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企业的飞速发展冲击着自然,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给企业生产经营 和人类依存带来了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然环境对企业影响很大,企业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改变着环境。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去适应自然环境,创造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企业;自然环境;环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6.015
  0 引言
  环境问题愈发的受到大家关注,我们在保证日常生活的便利之余,开始考虑如何可以减轻环境污染。随着各种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出台,新型企业也纷纷出现。然而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依然在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上,面临很多困难。在如今变幻莫测的环境中, 企业要把控好生产经营与环境互动关系, 来尽可能避免在决策和施行中走错路,走弯路。
  1 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企业相对于环境是一个很小的个体,但与环境的联系十分亲密。环境可以给企业生存、发展提供先决条件,空间和背景,而企业的消极行为,例如危害环境的行为,都会给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企业与环境关系十分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1.1 人类利益中心价值观
  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或者说观念看法、观点环境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环境价值的理解。从上古至今,人类的环境价值观在不停的改变,不断的提升,起初人们认为,人类的利益远远凌驾于万物之上,人类即是大自然的主人并且“人定胜天”。人们大肆破坏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欲望,忽视了如果离开环境,人类也根本无法生存,这起源于“人本主义思想”。
  1.2 生态利益中心价值观
  人类渐渐明白自身不能控制、改变环境,反过来环境则能够控制更多事物。人是属于自然的,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人类应该尊重大自然的发展原则,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仅仅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能去破坏,改变自然。人们同时应该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命,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人们更要保存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友好关系。人类开始克制自身的利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就是所谓的的“环境价值”,同样是传统环境价值观的直观表现。
  1.3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为的是让后代能够更好的生存,我们对后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既不是对人类利益中心价值观的否定,也不是对生态利益中心价值观的否定。他使明白了我们要尊重环境,善待自然,地球上的资源已经越拉越少,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人类能得以生存的基础,从而我们更应该该做到:尊重一切物种,保障大自然的稳定,顺应自然,改变环境时要极其谨慎,把伤害降到最低,同时要,杜绝浪费的现象。当代的我们更要有预见性,要确保未来人们的利益。如今我们还不能做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这仍需要我们继续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己。
  2 自然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2.1 自然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企业环境研究是一般性的理论研究,他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它一般只研究环境的一个有限的部分,把企业的外部环境作为外生变量,主要考虑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自然环境和企业之间有繁杂的互动关系,观念上也有很多差异,它们通过各种彼此联系的方式相互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的变换,又或者为了开发未知的机遇从而创造新的优势,企业在不停的变通。环境不停的改变反馈到了企业自身,这样的反馈行为不仅仅让企业与环境产生了相互的影响,还对环境造成了改变。鉴于环境、企业的互动影响机制,在大家认同的企业与环境匹配的框架内形成了多层次的战略集。
  2.2 自然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保护日渐重要,企业更应该。在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可持续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起来,大家纷纷把绿色环保等理念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使节约能源、节能减排与大自然、人文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到导向作用。如今关于环保的政策有许多,企业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绿色环保与可持續发展,节能减排就是其中一项很有效的措施。只有企业将环境保护与自身经济发展更好的结合起来,企业和环境才能更加和谐的发展。
  2.3 与自然环境协同共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因要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对北京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位于北京石景山的首钢集团就为这个庞大的钢铁产业找到了新的落脚点,河北省唐山市。据报道称,首钢在北京的时期,“北京市的上空有个黑盖,黑盖的中心是石景山。”首钢基地,就是坐落于石景山。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份报告,2005年,北京市的污染物排放量达到82647吨。首钢集团的搬迁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6000吨的污染物,可见仅首钢排放的污染物就占整个北京市区的很大一部分。首钢的搬迁为首都的环境做出了贡献,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善。首钢园区也有了他新的身份。即将建设成为石景山景观公园、冬奥广场、工业遗址公园等。这也同时带给我们思考——企业与自然环境应协同发展。
  企业应该做到:对环保政策有高的理解成度,将环保与节能充分贯彻在企业的每一环节中。只完成环境清理是肯定不够的,还需要从源头上加大改进力度。将环保设施与环保材料加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让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达到最好的结合。
  3 企业生产经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1 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
  企业应在与环境的关系当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努力给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并提供有利的保护和改善,环境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大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经营策略,做到绿色管理,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   3.2 企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企业生产的废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废渣等。从环境伦理学上看,我国国情很特殊,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生态环境也很丰富,但自然灾害频发,生态也较为脆弱。自古以来,我国都依赖农业生活,所以生态环境压力很大,很大一方面体现在农耕活动对土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沙化;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文明也避免了我们的环境过早受到工业污染的侵袭。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环境的压力增大,而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显然还较为落后,更多人仅仅关注到了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十分表层的环境问题。现代企业是我们生产和财富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民幸福感指数提升,同时我们的环境付出了一定代价,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在我们的日常新闻中总能看到:水源,土壤,大气污染愈发严重,环境问题在企业快速发展之余显露无疑。而我们就是要处理好环境与企业的关系。
  3.3 企业对自然环境的生态补偿
  企业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会打破生态平衡,导致一系列如酸雨,沙漠化等问题。(2)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企业经营的成本增加,利润则大大降低。(3)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使人们患病的几率增大,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通过分析来看,企业要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付出治理的成本。企业与环境存在一些矛盾,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立统一,只要我们做法得当,就可以实现双赢。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他的目的就是通过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来获取最大的利润,如果企业要投入环保资金,那势必会增加企业成本,进而影响经济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注重不仅限于物质,人们渐渐明白了清澈的河水,清新的空气也同样很重要。这等于需要企业去转变观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治理,例如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经营与环保难以兼顾,就会去想办法规避环保问题,从而更大的获利,但是这样做来,环境问题只会愈发严重,形成恶性循环,使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3.4 企业对环境问题的治理
  企業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若不处置就轻易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阻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并造成资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并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企业应从源头上重视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到污染问题给人们、给企业、给社会、给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所以,企业应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优化企业的环保行为,主动治理环境污染,从而减少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4 结语
  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把环境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企业组织结构到决策体系来看,管理者应确保企业运行机制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其相应运营模式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达到完美的融合。企业还需特别强调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依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资产重组和结构优化;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和共享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所产生污染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注重产品的质量效能的持续改进及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在生产经营上更多地采纳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注重有效资源的相对集中和适度规模经营。企业应做好环境保护,去做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这样做来,获得的利益与口碑远远大于忽视环境。所以我国企业需贯彻执行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完成自己在环境保护上的使命,担负起应负的责任,处理好企业与环境的平衡,提升自己与同行的竞争优势,在保证经济利益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同时,谋求更好的经营策略,实现理想中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谭力文,田毕飞.战略视角下企业与环境的关系[J].经济管理,2005,(04):13-19.
  [2]卢胜.企业与环境匹配:企业战略抉择的天性[J].当代经济,2008,(07):138-140.
  [3]庞艳桃,赵光辉.论企业与环境的互塑共生性[J].当代经济,2004,(12):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32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