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社会百万扩招下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国家在近两年的政府报告中分别提出面向社会扩招一百万、两百万学生。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面向社会百万扩招学生的生源结构带来的挑战,根据不同生源的学情分析,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方面的做法,希望对同类专业建设有所借鉴,提升专业成效。
   关键词:百万扩招;生源结构;学情分析;专业人才方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7月27日
   背景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200万,让更多的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这是继2019年3月政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之后又一次扩招计划。百万扩招一方面为了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就业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对高职内涵建设的一次促进。百万扩招主要生源对象是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四类人员,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有接受高职教育意愿的在职人员,高职的生源结构从原来的高中毕业、中职转段的相对单一生源转变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多样群体,生源结构的多样化对于高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面向社会不同层次、类型的人员,如何采用合适的、分层针对的教学方法也是高职百万扩招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面向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共识与普遍做法:英国采用现代学徒制,构建不同等级的职业教育来满足不同社会人员的职业教育需求;澳大利亚则采用课程包的方式,将专业分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模块化课程组成,并对学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德国采用双元制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面向在校学生、社会人员的职业教育,采用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这些国家已经针对社会人员,根据其职业情况,采用时间、地点、方式灵活,课程多为模块化组合,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利用校内与校外完成职业教学。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提升社会人员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面向百万社会扩招下的高职教育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百万扩招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分析,对高职教育的挑战与新需求分析,满足面向社会人员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等方面。匡英、石伟平(2019)分析了扩招的政策意图,并从1+N人才方案制订、信息化教学、学分银行等路径进行分析;马树超等(2019)分析了扩招的战略意义,从三个对接、教学模式、学分银行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董刚、周建松、陈秋明等(2019)针对百万扩招的论坛中,提到了学情变化将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甚至教学模式的变化,从宏观层面分析了高职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章金萍(2019)、曾珠等(2019)、薛峰(2019)分别从教师提升、校企合作、学历教育等方面分析了职业教育应对策略。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学者们一致认为百万扩招将对高职的教师、教学、教材、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现有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提升、教学模式改革、人才方案改革提出宏观层面建议,基于具体专业不同层次学情分析,开展分层分类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研究将是接下来的方向。
   一、面向社会扩招生源结构及学情分析
   (一)生源结构的来源多样性。面向社會百万扩招后,高职生源从原来的高中毕业生、中职转段生转变为以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四类人员为主,同时也包括对学历、专业能力有提升需求的企业在职人员。广义上来讲,能够通过高职教育促进就业、创业,提高专业技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教育对象都可以成为面向社会扩招的生源结构,这样,生源结构就可以延伸到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继续就创业人员等群体。生源结构将会在个人学历、专业基础、工作经历、年龄、乃至国籍等方面出现多样性。在高职招生的同一专业班级中,学生的工作经历和现在从事工作千差万别、学生的年龄跨度也会达到几十年,学生的个人知识储备也会相差很大。
   (二)学生学情现状的差异性。生源结构多样性带来的就是学生学情的差异性。学情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生活环境等方面。以某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三个班级86名学生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学习基础方面,有物流专业或工作背景的占25%左右比例,这些人中还有几个学生已经有物流技能证书;有专业学习或工作经历,但与物流不相关的占60%以上;还有15%左右的没有任何专业学习经历。而学习动机方面,企业在职人员一般为了学历提升,在这些人中间只有1/3的人会考虑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暂时没有工作的学生中,以提高就业机会为目的约75%,还有10%不到的是为了创业,目的不明确的约15%。学习兴趣方面,希望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或者现在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对于具体行业企业物流管理需求比较强;而纯粹为了提高学历、工作与物流不相关的学习兴趣一般,被动学习为主;暂时无工作以提升就业为目的学生对专业技能、能力关注比较高,但对行业特色需求不明显;有创业需求的对行业动态、政府法律法规、创业知识能力有兴趣。学习方式方面,企业在职人员希望集中授课、线上教学为主;而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则希望线下学习为主,以技能培养、技能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学习;职业农民、农民工希望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时间方面由于不同生源结构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不一致,有的希望周末集中学习、有的希望平时晚上学习、有的则可以白天正常学习,还有的由于长期出差、临时项目需要,需要阶段性集中时间学习。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差异度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电脑、手机与通讯网络,一些学生家庭或办公条件良好,学习有保障;而有的由于条件限制,线上教学效果就很难保障。
   二、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不同生源结构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不一样,专业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根据生源结构差异,在对学生的教育基础、专业经历和就业需求全面调研基础上,在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开发“1+N”多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组织实施方面体现出满足不同生源的差异性,提供合适教育。这就需要在人才方案制订过程中,处理好共性课程和个性(方向)课程的关系,开发不同模块化课程,按需进行课程重组构建。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行业化。由于生源结构多样性,教育基础差异大、学习动机以就业创业为主,学习的时间无法保障,这就需要在课程开发中注重内容按照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规划,选择一个紧密合作的企业,按照“根据产业发展设定专业、根据企业设定专业人才方案、根据岗位设定课程”的理念,基于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作业对象,开发基于具体产品类别或具体产品的课程教学内容,将物流管理的理论、技能与真实的产品、项目相结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在一类产品或某个产品物流管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再学习其他能力,避免以往课程教学的大而空,以此满足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就业需求千差万别、工作经历各不相同的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方法的多样化。社会生源在学习时间、学习生活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高职的专业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按照计划的学期、学时、时间、地点进行上课的方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时空限制,需要根据学生需要,将课程从教室搬到平台、企业现场和社会工作中,将一学期的课时间拓展到较长时间,将每周几课时的教学安排改为一个时间段的学习;课程学习考核采用课程过程性、技能证明性、成果展示型等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平台,将课程内容转移到平台上;同时,实现学生、老师之间多元化的信息化沟通,开展混合教学模式就成了影响专业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专业与课程改革应对策略
   (一)制订公共加方向“1+N”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借鉴澳大利亚课程包的形式,针对不同等级、不同方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公共必修的专业课程、方向类选修课程,学生完成规定的公共课程加选项课程即认为达到专业培养要求。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对接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可将物流基础、仓储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与智能化、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营销、供应链管理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工作经历,可将人数较多来自同一领域的某个行业物流,就业创业吸引力较大的快递速运物流,服务职业农民、农民工就创业的农产品物流,满足微创业的电商物流等作为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增设这些方向的选修课程,按照公共课程加方向课程的方式构建专业人才方案。其次,基于物流工作岗位,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组合,构建逻辑性不太强、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开设所修课程菜单,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所修课程,采用学分制、弹性学分制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最后,根据不同生源结构的学情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目标,对有专业经历或技能证书的,需要开发新的技能,突出物流运营管理目标;对于教育基础薄弱的则应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兼顾专业理论教学;对于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还需要增设一些创新创业、工商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构建行业化、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构建基础上,针对具体的专业课程,根据不同生源的就业需求,开发一个紧密合作企业,将企业的项目、工作任务导入专业课程,以此突出课程的行业属性。比如,纺织品、生鲜农产品、汽车零部件三个行业在仓配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方面就有很大区别。在与一家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课程团队需要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任务、工作素材,开发带有行业特色、产品属性的课程内容,并通过实训、实习、项目训练等方式进行强化,让学生精通一类或一个产品物流管理技能,提高社会人员就业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其他课程学习或实践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针对社会人员的差异性特点,重点对一些有工作经历或者需要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学生,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内容,组建模块化、项目式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个人情况选择课程模块,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课程的学习。
   (三)实施基于现代信息的混合教学模式。传统单纯的课堂教學已经无法满足不同生源结构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性。可以利用现有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课程等教学资源,利用中国大学生MOCC、智慧职教云平台、B站等课程平台,利用QQ群、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信息课堂工具,实现教学时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多空间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也不再是在统一时间、统一实训基地或者企业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自主完成或分散完成。具体做法是,校企合作开发行业性、项目化的课程资源基础上,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平台,开发适合学生学情的课程资源,教师发布课程学习指导手册,包含学习目标、要求、内容、方式、考核办法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课程学习、课程实践、完成作业与技能训练任务,提供各种证明材料,教师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方式评定学生是否达到课程要求。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物流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专业的一些操作标准进行互动展示,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方式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成效。
   (四)打造校企合作的双师教学团队。满足面向社会百万扩招新需求,提升专业建设内涵突破路径是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师教学团队。面向社会扩招的生源结构中,有很大比例有物流管理的工作经验或学习经历,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物流从业经验,但具有与物流相关的行业经验,这些学生对特定行业、特定产品的管理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或者专业技能,对于物流高职学习的目标要求、就业需要也会更高,这对专业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和专业问题解决能力都提出新的要求。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聚焦物流行业特定领域,通过校企共同研究,开发专业课程内容,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有效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课程平台、物流活动等资源,按照混合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注重学生课程作品的塑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思维。其次,双师教学团队还需要按照一个岗位,N个工作任务,一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提炼一类企业的岗位能力,编制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通俗易懂的教材,并对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满足社会生源需求。最后,团队成员能够根据一个典型物流工作岗位,将物流理论讲解清楚,并且把项目任务、技能点给学生分解、训练到位,培养学生延伸到同类企业、举一反三的专业技能。
   总之,面向社会百万扩招的专业课程改革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与挑战,更是专业内涵提升的重要契机,专业与课程改革需要根据社会生源结构的特点,在对学生情况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现代物流产业特点,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开发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实施混合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方法,以此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匡瑛,石伟平.论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内涵实质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
  [2]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
  [3]董刚,周建松,陈秋明,等.对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
  [4]章金萍.扩招百万背景下的高职新型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11).
  [5]薛峰.论百万扩招与新时代农民工学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9(12).
  [6]曾珠,柏文涌.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要求、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44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