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高校教师助力“精神脱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渐发达,信息交互流通,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多样,生活越来越方便,物质越来越丰盈。新时代,仍有人处于贫困状态,不是物质贫瘠,而是精神平庸。因此,我们要立起奋斗之志,补齐精神短板,利用创新方法,“帮眼前,扶长远”,通过教育新模式,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强能力,树立信心,全心全意助力“精神脱贫”,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高校教师 新时代 贫困 精神脱贫
  新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渐发达,信息交互流通,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多样,生活越来越方便,物质越来越丰盈。教育是国之大计,作为高校教师,在新…时代,助力“精神脱贫”,尤为重要。下面就此有一些思考。
  一、高校教师助力“精神脱贫”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贫困是产生此种思想的根本原因。目前,在物欲横流、科技发达、迭代更新时代,保守、封闭、愚昧、安于现状的精神贫困,是最大的贫困,也是亟待解决的贫困。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它使人们不思进取、消磨意志,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
  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问题,必须依靠教育,依靠发展,解決好精神层面的问题,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激发出贫困群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统筹“扶贫”和“扶智”两手都要抓。既“输血”又“造血”,这样既保障了基本生存,又引领持续发展。
  1、何为精神扶贫
  精神扶贫是对贫困群体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改变贫穷落后的思维方式,使之拥有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和一技之长。那么,为什么要精神扶贫?其意义何在?如何做呢?
  2、精神贫困的表现与原因
  精神贫困表现各式各样,具体有:听天由命、顺其自然、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不求上进、只求温饱、安土重迁、缺乏自立自强精神,特别是“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精神贫困”的状况亟待改变,造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历史、地理、文化、家庭教育等因素息息相关。从地理上看,一些家庭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现代经济和生活状态脱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被迫选择了消极应对;从教育上看,有些人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享受教育资源不足,自身综合素质较低,不知道如何脱贫;从文化上看,部分地区的传统落后习俗文化对贫困群体的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很少的一部分“精神贫困”是个人问题,其意识不强、认识不够。我们常说“主观能动性”,外力必须通过内力才能起作用。如果贫困群体自身不主动、不努力、不作为,外力再强大,可持续脱贫也是一句空话。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贫,实现“精神脱贫”,贫困群体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脱贫。然而,这些精神贫困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根深蒂固的,难以根除!
  3、解决精神贫困的措施
  “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倘若精神失守就会缺“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即便再多的人帮扶,也难扶得起,也将无济于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必须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依托教育引导精神贫困群体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最终才能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俗话说,人穷怕志短,扶贫先扶志。具体措施如下:
  一要实行观念助扶贫。观念助扶贫,我们既要帮助贫困群体改变生活环境,更要努力改变他们的心理环境,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真正从观念上的改变,让他们从根本上告别贫困状态。扶贫,首先我们的观念要正确,意识要坚强,目标要明确。在这种观念下,我们必须要引导精神贫困群体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思想意识和勇气。我们必须要改善精神贫困群体不良态度,扭转其偏差、极端和消极心态。我们必须要把思想引导放到最突出的位置,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精神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良药。
  二要重视教育帮脱贫。扶贫重在扶智、扶文化、扶精神。这里最有效的力祛是重视教育。俗话说“读书改变命运”。先将一个地方的教育搞好了,让这里的贫困群体真正在物质上、精神上脱了贫,然后产生“蝴蝶效应”,以一传百,用榜样和示范效应驱动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围。重视和加强“精神贫困”群体教育,最好的途径是先从孩子、学生、青年的教育抓起,即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形成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教育脱贫,将能全面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不美好”、“不坚定”问题,让教育更有“厚度”、“甜度”、“温度”、“力度”。
  三要提高素质促扶贫。有种说法确实在理,帮钱帮物,不如帮助“精神贫困”群体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贫困落后的物质生活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首当其冲鼓励和支持“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先进。坚持以上率下,做好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坚持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综合素质提升;坚持学习技能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培养其他素质,给予更多保障。
  四要可持续规划脱贫。“帮眼前,扶长远”。扶贫脱贫,需要一种长远眼光和规划。这种可持续,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加强创新,了解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规划脱贫路线。着眼当下,我们既要解决精神贫困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的问题,又要关注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经济落后等现实问题。放眼将来,我们从儿童教育抓起,阻断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既要注重物质生活扶贫,又要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激发其用自己的双手脱离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依据现今新情况、新特点、新的发展趋势,做出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策略规划脱贫。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相结合。贫困群体是扶贫脱贫成果的受益主体,也是扶贫脱贫的实施主体。解决贫困问题,固然离不开外部观念、教育、素质、技术手段等等方面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看,还是要依靠贫困群体自身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如何助力“精神脱贫”
  新时代,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学者,应该努力做“精神脱贫”的先行者,让更多人和我们一样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具体如何做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应当秉承“大学精神”,加强建设“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塑造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明确责任和担当。自古以来教师受人爱戴、尊重,高校教师更是女此。高校教师其责任神圣不可轻视,其担当任重道远。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是青年学生迈向社会的人生导师,是青年学生最直接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模范,是最具象和现实的榜样。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先进的教书育人理念。
  2、完善人格和心态。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具备独立逻辑思辨能力的人,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外,还需要具有完善的人格,做到“以心相交,以情近人、以礼待人、以思达人”的境界。首先,高校教师在思想上和道德情操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教师自身具德才兼备,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优秀人才。其次,高校教师还需是一个心理豁达、胸怀天下、善良美好之人。育人者先育己,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接受良好的教育,用博大的心胸,愉悦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不畏艰辛的品质面对困难,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正能量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
  3、加强新思维和新理念。当前,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双创思维”等新兴思想冲击着高校教师传统思维,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应该以学习、思考的心态接受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拓宽个人的视野。提升专业才能,不断批判,不断形成新的勇气和行动,树立创新意识。主张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张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对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性素质的发展,破除对教师思维的限制,更能助力“精神脫贫”。超越“知识论”创造教育观的局限性,向“德性论”创造教育观转变,实现创造教育观念的根本性与整体性转轨,是当代创造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德性论”教育观以善为导向,对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价值,从而助力“精神脱贫”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4、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助力“精神脱贫”。生活中无处不是教育,每个人都在教育里。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我们和世界在教育上的连接越来越具体,具有高度的意义。顺应新时代要求,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增强文化和思想的传播,从而辅助“精神脱贫”。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我们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了新认识。明确做到三要求:一是精准的定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二是教育教学过程需要做精准的分析和调整,注重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利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三是需要做一些跨界创新,注重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让精神扶贫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对精神扶贫人员规范管理。借力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提高教育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能力;助力教育决策,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正处于新时代,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下,高校教师引导“立起奋斗之志,补齐精神短板”,利用创新方法,“帮眼前,扶长远”,通过教育新模式,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强能力,树立信心,全心全意助力“精神脱贫”,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学,2014,(23)
  [2]邱纪坤,金世红.高校教师努力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54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