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下颌阻生齿拔除微创拔牙术的应用价值分析与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下颌阻生齿拔除患者运用微创拔牙术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行传统凿骨劈冠法进行治疗,同期观察组则改为微创拔牙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术后2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比较中P<0.05观察组术中或术后的邻牙松动、面部肿胀、干槽症等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比较中P<0.05。结论:针对下颌阻生齿拔除患者采用微创拔牙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情况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关键词】下颌阻生齿 拔牙 微创 效果
  下颔阻生齿容易造成牙齿缝隙内食物残渣残留以及細菌资深,并诱发口臭、牙齿损坏以及牙龈红肿等。目前下颔阻生齿拔除是此类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措施,传统拔牙方式多通过运用去骨和劈开等途径,然而拔除操作时需要运用锤敲击进行辅助,具有较大震动性,在拔除患者下颔阻生齿的同时也会对周边软组织形成一定损伤。近年来微创理念在临床中不断普及,有报道中指出微创拔牙术的应用为下颔阻生齿拔除患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良好条件,可帮助缓解疼痛感并确保临床疗效。以下将重点探究在下颔阻生齿拔除中运用微创拔牙术的治疗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下颌阻生齿拔除病例,依据手术形式分组,即观察组:35例,男,女:19/16;年龄20-43岁,均值为(32.5±0.3)岁;阻生位置:高位22例,中位10例,低位3例。对照组:35例,男/女:18/17;年龄20-44岁,均值为(31.6±0.5)岁;阻生位置:高位21例,中位10例,低位4例。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两组均于术前严格口腔消毒,以盐酸利多卡因实施下颔神经麻醉阻滞,对于阻生牙冠进行切开,确保智齿得以充分显露。对照组行传统凿骨劈冠法进行治疗,由单侧人手,通过凿骨去除牙齿骨阻力,显露牙冠后由牙冠正中实施骨凿劈开牙冠,针对牙周间隙较为紧密无法顺利插入者,还需辅助锤进行敲击,促进奸间隙得以扩大,彻底清除智齿后,再次对牙窝实施严格消毒和清理,并对软组织瓣进行缝合。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一周即可拆线:同期观察组则改为微创拔牙术进行治疗,麻醉生效后以高速涡轮机以及长裂钻头配合,对牙冠表面附着的骨组织进行清除,对牙冠阻力进行磨除。再以微创拔牙刀通过环绕牙根的方法实施切割,确保牙周膜与牙根得以分离,待牙齿松动后方可进行拔除操作,对牙窝充分清理,牙槽骨和粘膜实施复位,对软组织瓣进行缝合,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并于一周后方可拆线。
  1.3评价标准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于患者术后2小时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分(无痛)-10分(剧烈疼痛)。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涉及数据以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以(x±s)描述,组间数据t、X2检验,P<0.05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疼痛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2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比较中P<0.05。
  2.2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术中或术后的邻牙松动、面部肿胀、干槽症等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比较中P<0.05。
  3讨论
  下颌阻生齿为临床中高发的牙科疾病,若不能有效治疗容易对周边牙齿形成损伤,并诱发炎症及牙疼等一系列症状。此类患者通过尽早拔除阻生智齿,并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然而阻生智齿在结构与位置方面相对复杂,在进行手术拔除期间操作力量较大,对于周边软组织及牙齿形成损伤较高,同时疼痛情况显著。运用传统拔牙术需要进行大力敲击等操作,损伤较大且容易诱发继发性损伤,患者术后的疼痛和肿胀情况较为显著。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创拔牙术的运用规避了传统拔牙术中暴力操作,通过运用高速涡轮机等对牙冠和牙根进行分离,可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术中创伤。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运用微创拔牙术可有效提升下颌阻生齿的拔除治疗效果,能够确保治疗有效性的同时更好的维护患者手术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下颔阻生齿拔除患者采用微创拔牙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情况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汪洋,微创拔牙术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应用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4):36-37.
  [2]甄栋,黄荣,聂子林,微创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7):115 -11,136.
  [3]黄娜.微创拔牙术与传统拔牙术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4):96-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56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