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北省丹江口市:以工代赈强基础 “农旅”融合谱新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湖北省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山区,汉江中上游汉水与丹江交汇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丹江口市以高质量推进以工代赈项目为契机,着力改善交通道路、水利灌溉等乡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帮助一个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走上致富路。2019年,丹江口市30278户97884名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
   一、改善基础引“凤”来,家门口建起产业园
   坐落在丹江口市库周区的习家店镇茯苓村,缺乏特色优势产业是脱贫难的主要原因。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该村通过村民大会研究,确立了种植优质水果和苗木培育的发展思路。市、镇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茯苓村产业发展,2016年,利用以工代赈中央资金45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10万元,在习家店镇茯苓片区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治理土地1400亩、铺设灌溉管道1230米、改造果园喷灌100亩、新修排水渠3380米、乡村道路2400米、生产作业道路6400米,治理河道4000米,建设便民桥1座,彻底改善了当地550户2280人的出行环境,为茯苓村发展优质水果示范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用人工,则贫民自食其力,以工代赈,莫便於斯;用机器,则夺小民之利矣。”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时,除少量技术岗位外,丹江口市大量吸纳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共组织本地务工群众300人,支付劳务报酬75万元。当地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务工获得报酬,增强了凝聚力,激发了脱贫致富内生动力。项目实施后,通过招商引资,湖北北斗星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以茯苓村为轴心,辐射带动马家院、陈家湾村,流转当地3000亩土地打造特色农博园,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百姓增收与产业发展、企业盈利有机结合起来。2019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在园区务工得薪金,农博园春、夏、秋营业旺季,平均每户增收1万余元。目前,习家店农博园已成为集林果花卉、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2017年被湖北省农业厅、省旅游发展委授予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称号,2018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二、昔日“脏乱差”,如今“绿净美”
   “黑瓦土坯房,土路泥晒场,户户脏乱差,家家穷铛铛,污水到处流,进村人犯愁。”这曾是丹江口市茯苓村的真实写照。丹江口市下决心投入“真金白银”,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开展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整治、餐饮民宿升级改造,转移柴草垛、拆除旧猪圈、改造旧房屋,将农博园园区与所在地村庄同步建设。今天,再次走进茯苓村,整齐划一的房屋、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宽敞平坦的通村路、干净有序的垃圾箱,村容整洁、设施齐全、一步一景,令人心旷神怡。
   三、农旅融合,百姓吃上“旅游饭”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后,当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习家店镇以农博园为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立足园区优质景色,开展摄影大赛、民俗采风、传统艺术演出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15万余人,火爆的人气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商机,周边居民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农副产品,户均增收8000余元。茯苓村依托农博园,以花为媒、以节兴旅,大力发展起“赏花经济”,村干部引导园区周边群众栽种花卉苗木,美化庭院环境,指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办农家乐、兴办民宿。每逢节假日,大批游客前来,村干部还當起了“业余交警”,上路疏导交通、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满足游客吃、住、行等需求。2016年以来,茯苓村新开办15家农家乐。王启龙是茯苓村四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和妻子在外务工,家中两位老人和两个孩子无人照看,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后,村里环境好了,游客越来越多了,学过厨师的王启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现在王启龙一家经营着一个名叫“小竹园”的农家乐,年收入4万元以上,顺利实现了脱贫。
   “十三五”期间,丹江口市主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00余万元支持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下一步,丹江口市将持续巩固以工代赈工作成效,积极谋划“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进一步推动群众增产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74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