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发展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单伟 王莹 乔通

  摘 要: 评述了广义虚拟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发展,论述了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分析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生成机理、创意扩散机制、价值实现与创造、发展模式,以及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等。拓展了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视角,对从新视角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 广义虚拟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创意扩散;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20) 02-0024-10
  Review of Chines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SHAN Wei WANG Ying QIAO Tong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prior literature on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We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investigating Chines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summarize several frontiers of this research field, including mechanisms of idea generation based on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perspective, mechanisms of idea diffusion, the realization and creation of valu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three core elements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us it extends the field of version for future study on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also suggests interest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avenues for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cultural and creative from this new perspective.
  Key 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dea diffusion, value creation
  一、引言
  在世界文化產业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大量与虚拟经济有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促进了全球虚拟经济的蓬勃发展。据报道,全世界创意经济创造的价值为每日220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美国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4%,英国的年增长率也达到12%。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发达国家的产品,凭借着其营销和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形成了一股席卷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浪潮。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方式迅速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烈景象。各国政府对于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出的巨大经济效益均有目共睹。面对这一机遇,我国的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一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二、广义虚拟经济相关研究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基础是对其概念内涵和范围的分析。刘骏民(1998)[1]将虚拟经济划分为广义虚拟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提出“虚拟经济是一种基于资本化定价行为的价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内在波动性。鉴于资本化定价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因素将在此类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从广义上来界定虚拟经济,它可被视为一种由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由成本和技术支撑的。前者是狭义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姜奇平(2002)[2]认为:重组信息空间意义上的虚拟经济,才是新经济意义上的虚拟经济。把信息空间这个框架体系,套在国民经济上,就形成了广义虚拟经济。陈昂(2009)[3]将“虚拟经济”到“广义虚拟经济”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定位于“虚拟价值”的“虚拟经济”;第二阶段是与其他虚拟经济理论不同的“广义的”虚拟经济;第三阶段是将定义明确定位在“广义虚拟经济”所展开的相关理论研究。林左鸣、吴秀生(2006)[4]从新财富观念的角度探讨虚拟价值的属性,提出“商品价值已经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转变成了使用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的三重性”;还基于哲学视角从生活对象化到标识化虚拟价值和非标志化虚拟价值对虚拟价值进行了探讨。林左鸣(2005)[5]的《虚拟价值引论——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是第一篇关于虚拟价值的专题研究,在剖析虚拟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个广义虚拟经济的思维框架。林左鸣(2010)[6]提出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包括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的经济(这类经济通常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这两类经济;认为,“虚拟经济不但以股票,证券、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狭义形态出现,还以科技、文化、艺术,服务、娱乐等广义的形态出现在面前”。晓林、秀生(2011)[7]在其著作《看不见的心》中提出了许多内涵深刻、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现象的研究分析奠定了基础。刘思峰等(2011)[8]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下,结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型,实证验证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比例是动态的变化。   另一方面,广义虚拟经济现已广泛应用到各个产业领域的研究中。郑海涛等(2010)[9]界定了广义虚拟经济统计核算范围并讨论了广义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方法。王子龙等(2011)[10]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房地产的市场财富效应进行了研究。继而,王子龙等(2012)[11]对广义虚拟经济下房地产市场的预警模型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建模技术引入到房地产市场预警领域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在金融领域,史永东等(2012)[12]以广义虚拟经济的思想为指导,建立了股票市场的均衡价格模型,进而分析了噪声交易的存在对股票定价产生的影响。易楠等(2012)[13]则以四川省为例,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构建了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双因素模型,并提出了四川省服务业发展策略建议。戴宏伟(2012)[14]结合广义虚拟经济,分析了我国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王晶等(2012)[15]将广义虚拟经济的思想应用到制造业的生产研究中,通过建立一个定制差距最小化的解析模型来研究定制化生产系统中的企业能力决策行为。宋衍涛等(2012)[16]分析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物联网发展的研究现状。张明立等(2011)[17]将广义虚拟经济的思想应用到市场营销的研究中。也有少数学者将广义虚拟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进行研究。胡象明(2009)[18]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分析了文化产业逆势增长的深层原因。马振生(2009)[19]结合“人气”和“题材”这两个虚拟经济时代崭新的经济要素,对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角度,分析并概括了文化创意产业五个方面的特征。
  有關生活价值论和虚拟经济核心三要素的研究目前也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提出了以生活价值论为基础的新财富观。生活价值论作为核心思想,以“看不见的心”来指导着当今经济的运行,不单单是实体经济,还包括与心理需求相关的虚拟经济。作为始终贯穿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当中的 “心理、信息、生活”,这三者通过各自丰富的内涵以及相互容介的特点,构成了广义虚拟经济三大核心要素。这里的“心理”,是对应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所指出的心理需求;信息将心理转化成外在的需求;生活使得需求得到满足。广义虚拟经济三大核心要素(心理、信息、生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且他们统一于生活价值论。这是新时代“人本经济”环境下的新财富观。林左鸣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二元价值容介态。也就是说,传统商品价值因其不断融入信息介质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进而演变成更高级的商品价值。这就表明相比于传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更多地考虑了心理和信息等方面的因素[6]。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人们非常愿意消费信息,这包括媒体信息、网络信息和移动通信信息。锺兴永、刘旖(2010)[20]指出,在信息生活方式的主导作用下,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已经呈现出新的特征,具体体现在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财富分配方式的变化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方式的变化上。吴秀生(2011)[21]认为广义虚拟经济是在人类生活的对象化高级阶段的一种经济现象,虚拟价值的出现给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因为虚拟价值是社会心理需求重建商品价值的再造。这就体现了心理作用的重要性。宋衍涛等(2011)[16]认为信息已成为第一资源。在数字化的时代,信息能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我国虽然物质资源丰富,但技术信息有待提高,以生产更多的价值。
  综上,广义虚拟经济思想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诸多领域,为这些领域的学术及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范式。然而,广义虚拟经济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还相对稀少。此外,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生活价值论的核心三要素及其在一些产业的应用研究,相关著作总体论述不是很多,有待广大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又被称作“文化产业”或“创意经济”,最早是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小组”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是指通过文化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将个人的创意、技巧或才华以产品、服务或体验等形式展现出来的具备创造财富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行业。对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新兴产业,学术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称谓至今并没有达成统一,英国称其为创意产业,美国称为版权产业,日本成为内容产业,韩国等国家则称为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而英国是第一个明确界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将个人的创造性、技能与才干转变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此外,报告中将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广告、建筑、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广播、互动休闲软件、出版、软件这13个行业划分到创意产业的范畴中。此后,美国文化经济理论家理查德·凯夫斯和英国“创意之父”霍金斯分别从文化经济学和版权授权两个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阐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给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即依托创意人才的智慧、技能和才华,借助高科技创造和提升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并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智能产权三大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成为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它强调的是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来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出台了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Romer)提出新创意是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原因在于新创意会衍生出无尽的新产品、新市场以及创造财富的新机会。创意产业正是一个将脑力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并且其产出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认同感。显然,创意作为一种思想创新对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至关重要。很多学者认为创意本身并不一定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当创意概念与经济相关事物或可交易的产品一起产生时,创意自然就形成了经济活动了。所以,仅仅具备创意并不能产生利润,创意必须依托一定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在市场中传播才能够实现价值。纵观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首先与其他创意产业已发展基本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创意产品在扩散阶段会遇到很多问题:其次是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例如主要依靠政府规划、产业模式不完整、尚未形成有序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意阶层、尚未形成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以及交流的平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仍处于空白等问题。   厉无畏、金元浦、张京城等是国内最早耕耘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学者。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方面厉无畏(2006)[22]强调其产业性质,而金元浦(2006)[23]则更强调其文化性质,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基于文化、艺术和经济的综合为自身特征,具有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王缉慈(2006)[24]从创意产业的主要来源的角度看出发,提出创意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内容密集型产业。张振鹏、王玲(2009)[25]从文化、创意和产业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创业产业进行了界定。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的大量涌现,各地学者对其讨论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概念的定义及对内涵的阐述上。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从创意价值链(Creative Value Chain)的角度可知,创意要想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一般都需要经历“创意元—创意方案—创意产品—创意市场”等不同阶段,创意能否顺利实现创意价值链上的不同节点,并最终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决定其是否具有创意生命力的基本标准。本研究将着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中的三个过程:创意形成、创意扩散和价值实现与创造。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中的首要过程便是创意的形成。Melissa等(2012)[26]利用一种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范式的设计方法从神经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将创意产生过程进行了简要划分。邓晓辉(2010)[27]利用Throsby创意者效用函数和Holmstrom-Milgrom简单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创意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关系。Lessig(2001)[28]、Meikle(2007)[29]和Bollier(2001)[30]等学者对创意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李支东等(2010)[31]提出了基于全员参与的系统模式,探讨了产品创新前端创意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阐述了基于全员参与的产品创新前端创意形成的系统模式,并以赫特公司为例验证了该模式。此外,有学者对创意扩散以及创意形成所需知识获取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有关创意扩散问题的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陈艺超(2007)[32]首次定义了创意扩散的概念,并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对国内四十多家创意产业企业,调查问卷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企业创意扩散的因素包含创意本身特征、创意接受者特征、环境特征和传播渠道这四个方面以及十一个细分因素,之后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因素与企业创意扩散率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创意扩散率的关键性因素,构建出影响因素与创意扩散率的关系模型。武超(2009)[33]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探讨了创意产业集群的创意扩散现象。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关键一步便是价值的实现与创造。在学术界,人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创意产业的价值实现与创造。马克思劳动理论作为价值论的基础,可以解释关于创意劳动是否产生价值的问题。它把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的的本质联系起来,扩大了马克思物质生产劳动的界限。近年来,Scott(2000)[34]、Banks(2000)[35]等均强调消费转型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创意产出是基于满足消费者娱乐和欣赏的目的的,而创意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为美学提供的贡献。Leadbeater(2004)[36]则认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供给方的创造力以及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均密切相关。实践表明,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主导,只有那些密切关注并洞察需求心理变化和紧扣时代潮流的创造性想法以及创新性活动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与接受。
  国内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分析创意产品的价值构成,而从宏观层面研究创意产业价值链及其擴展,并探讨创意产业价值构成和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关系。厉无畏、顾丽英(2007)[37]阐述创意产品市场价值分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并从消费者、生产者、价值实现等角度分析了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视角,透彻分析了观念价值的重要性。胡彬(2007)[38]从广义创新的分析视角,就创意产业贡献于经济增长的具体途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价值来源与特征属性等理论命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出符合创意产业价值创造路径的政策启示。贺寿昌(2009)[39]提出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与横向效应,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刘立云、雷宏振(2011)[40]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契合了价值转形特征并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有内在一致性,对文化创意劳动的内涵及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进行深层剖析,探讨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发展的价值空间。厉无畏(2006)[22]在其《创意产业导论》一书中,以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和特征,为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曹如中、高长春、曹桂红(2010)[41]通过对创意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对创意产业的价值实现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在创意产业价值实现过程中,通过将创意这一基本元素渗透到传统产业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实现经济效益。
  从全球范围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世界各国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目前,国外学术界较认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是从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地理集中度角分类的发展模式,即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产业分散。产业集群最早由著名英国经学家马歇尔提出,但因其理论挑战了新古典均衡理论,没有引起太大重视。伴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业集聚程度大大提高,产业集群理论发展迅速。Landry(2008)[42]提出了创意城市的概念。Scott(1997)[43]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聚焦的动因给出了解释。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研究方面,Wise(2002)[44]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和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两种政策导向。Scott(1997)[43]认为在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由小企业和个人组成,他们彼此密切竞争、合作并形成了一个相互提供创意源泉的网络。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研究方面,Wu(2005) [45]认为政府需要建立制度性的创意机制,使其可以制造创意、输出创意。   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厉无畏(2009)[46]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分为四个同心圆的创意产业价值体系,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蒋三庚(2006)[47]基于“增长极理论”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对极化与扩散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和产业相关的发展模式进行阐述。根据极化与扩散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理论,增长是首先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佳效应。张京城(2010)[48]在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出目前各地主要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园区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孙福良、张迺英(2008)[49]在“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中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创意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进行概括,指出创意经济的本质在于人的创意,而我国处于创意人才极度匮乏、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融资困难的环境中。厉无畏(2006)[22]认为:发展创意产业是开发人类自身的主体资源,其发展呈高增长、高附加值、低能耗特点,属于“两高一低”的发展模式,他在《创意产业新论》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聚焦形成创意产业集群,除此之外,他还对创意产业集群的三种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金元浦(2010)[50]指出,寻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从“中国特色”、“地区特色”出发。胡晓鹏(2010)[51]围绕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展开,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大困惑问题,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分类依据进行了考察,并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总结出八个具体条件;进而围绕六种产业发展模式展开针对性研究。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和对策研究也较多。根据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胡晓鹏(2006)[52]指出保护知识产权、激励技术创新、弘扬文化理念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三个组成部分。他同时强调中国实现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选择是利用文化创意改造经济体质。可见,学者们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准存在差异,但整体上都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合理的构思。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能够产生较大虚拟价值的产业,是广义虚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因此,有必要用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去研究并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胡国栋认为,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要想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社会物质资源和虚拟价值的同步生产,注意“平衡虚拟经济部门,教育、协调发展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影视、旅游等富含虚拟价值要素的产业”。
  四、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
  林左鸣教授曾提出 ,虚拟经济研究的关键不在于领域的划分,而在于视角的建立。因此,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系统研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就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目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的产业层面,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企业的价值链、发展模式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很少。扩散理论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属于组织间的技术扩散行为上。关于创新产品尤其是创意类产品在人的行为中的扩散研究较少。在实践发展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高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并已经成为国际化城市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趋势。目前,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要从“文化之邦”转变为“创意之邦”,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创意产业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柱产业。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发展模式及广义虚拟经济中生活价值论三要素(信息、心理、生活)对其的影响机理,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爭力,从而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点
  (一)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生成机理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核心内容、本质特点,以及创意团队的基本内涵、组织形式、创意绩效等问题上。然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关于创意团队、创意过程以及创意产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缺乏,特别是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角度,对创意团队复杂创意形成的具体过程与复杂的内在机理等基础性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在分析创意团队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从广义虚拟经济和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基于知识发酵理论,提出并构建复杂创意构建模型。结合创意发酵模型对创意团队复杂创意形成过程的酝酿、萌生、发展以及形成等四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从复杂创意发酵微观过程及其知识活动的角度,揭示每个阶段中的创意菌株涌现机理、择优弃冗机理、适应进化机理以及动态深化机理,进而从整体上揭示基于SECI的“知识转化—创意形成”机理。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扩散机制
  创意扩散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中处于关键地位。而目前关于创意扩散的研究缺少对创意扩散的过程和特点的关注,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未能从微观层面跟踪创意扩散的推进。另一方面,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以往研究是从创意源、创意采纳者、创意属性和集群环境来进行分析,而很少有从广义虚拟经济的生活价值论出发研究影响创意扩散的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始终要从整体与局部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可以采用系统论方法,以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研究。通过横向、竖向和辐射轴线,将文化创意源、扩散理论、消费者心理需求、产品类型、产品设计要素搭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创意扩散的框架系统。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扩散”的形式聚集,文化创意产品则通过“创意扩散”而衍生。可以通过对大量案例分析及实地调研,提炼出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的扩散方式和进化规律。研究创意扩散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分析创意扩散的扩散过程:创意的产生、扩散渠道、扩散网络及采纳者。在Bass模型和CA模型等成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创意扩散过程的定量分析模型,并为创意产业研究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定量研究工具。结合生活价值理论,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的核心三要素对创意扩散的影响作用。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实现与创造
  通过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虚拟价值的建议:以创意设计挖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以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提高附加值;以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最大化创意产业创造的价值;利用媒体支持赢得声誉,挖掘创意产品价值。在理论框架构建中,将文化创意产业看作一个价值增值型系统来考虑,用社会消费学、市场营销学的有关理论探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形成与发展。
  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两个方面,阐述广义虚拟经济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内涵,包括价值创造层面的创意产品和价值实现层面的创意产业价值链及其扩展,并对这两个层面价值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分析创意产业的价值驱动因素,即创意、技术、人才、媒体等。从这些因素出发构建价值构成和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模式。通过对国内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案例,总结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作用,探讨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价值的策略。
  (四)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借鉴国际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根据资源分配方式、产业地区集中度、促进产业发展的因素将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从省域尺度上考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采用我国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数据,建立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指标体系,从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产业化和创新环境等方面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区域及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选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位条件评价最高和最低的两个城市进行现状分析,用SWOT方法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城市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和实施建议。
  (五)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心理、信息、生活”贯穿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中,各自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并相互容介,构成了广义虚拟经济的三大核心要素。这里的“心理”,是对应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所指出的心理需求;信息将心理转化成外在的需求;生活使得需求得到满足。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心理、信息、生活)之间紧密联系,在生活价值论中相统一。这是新时代“人本经济”环境下的新财富观。
  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切入,在对价值链的各环节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核心三要素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可以通过实证研究三要素对不同发展模式下价值链的影响作用。结合我国特殊的发展方式,建立三要素的影响机理概念模型,验证和分析三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各个过程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机理。
  六、结 语
  综合来看,目前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本质特点、核心内容以及创意团队的基本内涵、组织形式、创意绩效等问题上。然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关于创意团队、创意过程以及创意产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非常缺乏,特别是对创意团队复杂创意形成的具体过程与复杂的内在机理等基础性研究非常少。关于创意扩散的研究借鉴了创新扩散理论,但未能将创新扩散理论与创意扩散的过程相结合,而仅将其用于分析影响创意扩散的因素,造成缺乏对创意扩散的过程和特征的研究,缺少对创意扩散过程的的具体解释,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持其研究,应进一步借鉴广义虚拟经济中的生活价值论及其三大核心要素和传播学的理论,以探讨创意扩散的成因、过程及创意产业内外部创意扩散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为推进创意扩散从微观层面给出参考建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构成与价值创造已经进行了较多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现有研究大部分主要是从微观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出发,而没有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研究与广义虚拟经济结合起来。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方面,更是大多分析方法局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缺少对影响因子的量化分析,可从广义虚拟经济的生活价值论入手,分析广义虚拟经济的核心三要素(信息、心理、生活)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各个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切入,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广义虚拟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和科学方法,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复杂创意形成过程与机理、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扩散机制、价值实现与创造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结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生活价值论,研究核心三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影响,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提出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策略、方法和途径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骏民.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2]姜奇平. 虚拟经济是概念炒作吗[J]. eNet硅谷动力, 2002.
  [3]陈昂.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发展综述[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09, (2): 45-53.
  [4]林左鸣, 吴秀生. 从生活价值论解读财富属性[J]. 经济体制改革, 2006, (1):16-20.
  [5]林左鸣. 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8(3): 21-25.
  [6]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7]晓林, 秀生. 看不见的心——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8]刘思峰, 袁潮清, 王业栋.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與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 2(4): 53-57.
  [9]郑海涛, 任若恩. 广义虚拟经济核算方法初探[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 1(3): 5-10.   [10]王子龙, 苏州.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研究[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 2(2): 16-29.
  [11]王子龙, 许箫迪, 孙银银. 房地产市场广义虚拟经济预警模型及实证研究[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2, 3(1): 80-89.
  [12]史永东, 杨垚立.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股价异动分析[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2, 3(2): 78-86.
  [13]易楠, 孙朝苑, 陈旭.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2, 3(1): 75-79.
  [14]戴宏伟. 广义虚拟经济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发展[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2, 3(1): 62-65.
  [15]王晶, 程丽娟, 韩伟伟. 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企业定制化生产能力决策行为[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2, 3(1): 47-53.
  [16]宋衍涛, 蔡义和.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物联网发展的现状研究[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2, 3(1): 90-96.
  [17]张明立, 任淑霞, 许月恒.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及其对满意、忠诚的影响研究[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 2(1): 65-77.
  [18]胡象明. 文化产业逆势增长的深层原因: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解读[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09, (6): 40-46.
  [19]马振生. 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09, (2): 79-85.
  [20]锺兴永, 刘旖.《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述论[J]. 云梦学刊, 2010, 31(3): 64-69.
  [21]吴秀生. 虚拟价值:价值规律的新视野[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 2(4): 36-45.
  [22]厉无畏. 创意产业导论[M]. 学林出版社, 2006.
  [23]金元浦.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中国的战略选择[N]. 人民日报, 2006-12-29.
  [24]王缉慈, 齐勇锋, 张晓明, 等. 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续)[J]. 前线, 2006, (4): 24-27.
  [25]张振鹏, 王玲.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 科技与管理, 2008, (6): 7-9.
  [26]Ellamil M, Dobson C, Beeman M, et al. Evaluative and generative modes of thought during the creative process[J]. Neuroimage, 2012, 59(2): 1783-1794.
  [27]邓晓辉. 艺术与资本的契约——文化创意过程的委托代理分析[J]. 中国经济问题, 2010, (3): 31-39.
  [28]Lessig, L. The Future of Ideas: The Fate of the Commons in a Connected World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1.
  [29]Meikle, G. Future active: Media activism and the Internet [M]. London: Routledge, 2007.
  [30]Bollier, D. Public Assets, Private Profits.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Commons in an Age of Market Enclosure[M]. Washington DC: New American Foundation, 2001.
  [31]李支东, 章仁俊. 产品创新前端创意的形成: 基于全员参与的系统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0): 48-52.
  [32]陈艺超. 创意产业中企业创意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D]. 浙江大学, 2007.
  [33]武超. 创意产业集群的创意扩散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34]Scott A J.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M]. London: Sage, 2000.
  [35]Banks M, Lovatt A, O’connor J, et al. Risk and trust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J]. Geoforum, 2000, 31(4): 453-464.
  [36]Leadbeater C. Britain’s Creativity Challenge, Creative and Cultural Skills [R]. Lond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Skills, 2004.
  [37]厉无畏, 顾丽英. 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与产业组织模式[J]. 学术月刊, 2007, 39(8): 78-83.
  [38]胡彬. 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导向[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5): 22-29.
  [39]贺寿昌. 创意产业价值系统的對外延伸与价值捕获[J]. 湖南社会科学, 2009, (2): 101-104.
  [40]刘立云, 雷宏振.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内涵及机理分析[J]. 价值工程, 2011, 30(17): 11-12.   [41]曹如中, 高长春, 曹桂红. 创意产业价值转换机理及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0): 61-64.
  [42]Landry, C.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M].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8.
  [43]Scott A J.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7, 21(2): 323-339.
  [44]Wise P. Cultural policy and multiplic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02, 8(2): 221-231.
  [45]Wu W. Dynamic Cities and Creative Clusters [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2005.
  [46]厉无畏. 基于创意改变中国[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9.
  [47]蒋三庚.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48]张京城.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49]孙福良, 张迺英. 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50]金元浦.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1): 20-24.
  [51]胡晓鹏. 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 中國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1): 25-30.
  [52]胡晓鹏. 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2): 5-12.
  收稿日期: 2019-12-05
  基金项目: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X2012-1030(M)]。
  作者简介: 单伟(197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83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