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晓莉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使金融业的服务对象数量不断扩大,新环境下商业领域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供给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基于此,高校必须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新商科专业建设要根据市场变化,主动适应新商业人才需求,针对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创新,最终完成新商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改革。
  关键词:新商科;新金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1-0107-02
  引言
  社会背景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催生出新的经济形态,直接带动新商科的创新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改革创新出更多的新的生产生活工艺。社会的生产、消费结构不断地升级重组,传统岗位的不断更新为新建立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新商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1]。新商科在经济、产业的不断变革中,逐渐提高了对人才的需求条件。所以,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结合,尤其是财经应用人才,对实践经验的需求相对其他专业更为严苛,各大高校的教育体制创新迫在眉睫。财经类专业人才应在以新商科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基础上,围绕其专业特性以及社会需求,逐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财经应用人才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出新一代具有扎实基础、职业素养的新商科人才[2]。
  一、新商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期间,高校的职业教育需要面对的是从“批量”教育向素质建设的转变。所以,高校需改变现存的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人才的培养涉及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从国家阶层至学生家庭由上至下地构成了教育的大背景,但其核心还是学校教育[3]。教育在新商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新商科专业的建设应主动迎合社会对财经应用型人才储备的需求,全面提升新商科各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以新商科的受教育对象为主体,深化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各专业的内部结构以及专业学习人数,结合财经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优势,进一步创新和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塑造,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添砖加瓦。
  二、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职业技能轻文化素养。在目前高校的新商科类专业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放在了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高校尤其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岗位的培训能力,且过于强调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类似于证书获取、国家级竞赛等级的奖项、各类就业创新成果的开发等,基本对新商科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无较多要求,甚至可以说是匮乏[4]。社会企业可以培养学生长期从事财经工作的不仅是因为实践经验的优化积累,更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支撑。所以,在进行新商科的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时,由于高校过于把重心放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轻视其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高校的学生不能调整心态尽快适应社会企业的工作形式,阻碍了财经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融入以及发展,最终导致被企业所淘汰。
  2.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存在缺口。人才的选拔是高校进一步培养新商科专业人才的基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会在财经专业初始的理论学习阶段(大一)设立较多的学生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因此在对财经类人才选拔时,高校拟定的选拔标准往往以高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能力课程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下的实践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能力的评定。参与评定的教师基本为专业授课教师和公共课授课教师,对学生评定的教师范围有限,且教师在评定时会带有主观因素,甚至评分过程中会掺杂过多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视若无睹[5]。高校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对于综合成绩的过分重视,致使公共课成绩突出但专业课基本能力欠缺的学生被盲目地调选为优秀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而公共课成绩较差但专业课能力突出的学生得不到被培养的和进一步提升个人应用能力的机会。此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对学生的教学评定体系始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在后期发现问题之后,高校再想要从根本上对问题进行修正,已经有些晚了。
  3.高校与企业联系渠道尚未打通。高校对于新商科专业下的财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基本历程:第一,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对于财经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第二,主要是学习财经专业的专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取专业应用的基本能力,如:专业自我拓展能力、岗位的实践能力等。第三,提供高校学生对专业实践应用的机会,使财经类应用人才可以深入企业内部,从事相关专业的基层岗位工作,为以后可以配合参与企业的管理打下较强的执行能力基础。按照此人才培养历程,高校应在对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时,着重在第三历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大与企业融合的力度。但在高校的实际管理中,主要还是以校内的专业课程传授为主,企业专家的客座技能培训为辅。因此,这种情况大大缩短了财经专业学生的实际培训学习时间,导致学生真正的专业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牢固,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缺乏真正的互通性。
  三、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构建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高校应将新商科的新思想带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借助对社会现有的新的商业发展趋势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研究,及时调整财经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进行调整时,需邀请知名企业金融代表客座对改革过程全程旁听,并合理采纳专家提出的建议或方案,保证高校改革创新的新商科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当代企业的需求。在高校对财经专业的教育教学体制创新过程中,可以在其中加入教学质量诊断的环节,及时对体制实施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如“8字螺旋式教学诊断”,即在财经专业教学过程中,对细小的错误进行小螺旋式预警,再通过大螺旋的方式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在高校的财经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日常教学巡查听课员对财经专业课程的整体质量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对财经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抽查,以及对学生毕业设计的严加把控,更能全面掌握财经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水平和学习效果,对已毕业的财经专业毕业生,建立跟踪反馈体系,定期抽查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便于在高校的教学机制中更好地优化创新[6]。   2.构建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高校对财经专业的人才选拔机制一般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其综合成绩进行排名筛选的,在高校初期选拔出的能够适应财经应用的对象中,其中一部分能够在大学期间始终保持对财经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后期的财经专业课程中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或已经不想继续创新学习。针对此类问题,应在财经专业应用型人才选拔时,确立出公平合理、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淘汰机制,改正学生“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对通过财经专业审核的学生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专业技能考核,把在人才培养队伍中专业考核不合格“浑水摸鱼”的学生淘汰,且随时选拔成绩优异且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加入到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这种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的建立可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督促学生的专业学习进程。
  3.构建畅通无阻的校企融通机制。高校的财经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到现代企业对财经人才的特定要求,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新商业企业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探讨,在财经类专业优秀创新技能人才的就业与创业、财经类专业优秀创新技能人才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财经专业的技术创新等三个方面与当地企业建立校企融通机制。主要为新商科类企业提供财经专业的技能共享和教师授课团队的资源等,通过对新商科类企业的了解,可在高校的财经专业课程中设计更多的教学模块,如:新商业实践操作、技能大赛等。这样可让高校优异人才的技能得以充分地展现,供财经学生相互学习研究。对当地新商科企业来说,可以与高校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通过自身拥有的专业技术以及强大的资本能力促进企业本身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高校内财经专业导师与行业企业导师的双向互动,可共同培养出财经专业领域所需人才。在高校学生就业时,企业前期的自主审核可为财经应用型人才更高效、快捷地提供就业渠道,也使得企业在校企通融机制中获得部分酬劳,政府应对此类企业进行组合鼓励,从而在高校财经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国家经济的不断优化升级过程中,现代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金融的整个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新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校作為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大背景对财经专业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通过与新商科企业的联合,全力推进财经专业实现理论与应用操作的融合,抓住财经专业课程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商科精英。
  参考文献:
  [1]  郭桂容.应用型新商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3):59-60.
  [2]  叶映,刘莎莎,余佩芩.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2):181-182.
  [3]  陈昕.新商科视阈下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2):51-52.
  [4]  伍耀规,任红.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231-233.
  [5]  任继永.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商科专业群建设探索与研究——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8,(47):100-102.
  [6]  朱一青,朱占峰,朱耿.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9,(1):103-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85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