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所得税费用计算的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霞 苏洪琳 张琪

摘要: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是会计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觉得难以理解,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7.062

所得税费用是《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但每年学习到这一章时,学生都觉得晦涩难懂。刚开始教学时,本人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能够达到会做题的程度,但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做,经过多年和学生的磨合,本人渐渐的掌握了一些讲授所得税费用计算的方法,在讲课时最好能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去描述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也就是将专业词汇生活化,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起来明显容易一些,不再是以前简单地知道套用公式了,而是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下面将一些讲课的思路进行梳理总结。

1用連环提问法,引出本章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陌生感,在开始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问学生“你们学习过的有关于所得税的知识有哪些?”,学生经过回忆思考会回答“在学习税法时学习过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接着再问“那你们在税法中学习过的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计算的结果体现在会计的哪个科目呢?”,学生回答“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再问“你们学习过的会计科目涉及所得税的除了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还有其他的吗?”学生经过思考回答:“还有所得税费用”,接着再问“那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金额和所得税费用是一样吗?”,这时学生有点懵了,有说一样的有说不一样的,不管说一样的还是说不一样的,似乎都说不明白为什么,接着再问“企业当期应该交给税务部门的金额应该是按照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呢,还是按照所得税费用的金额?”,这时学生一致回答“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再问“那所得税费用账户的金额代表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一脸懵。接着再抛出之前的问题“那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金额和所得税费用是一样吗”,由于学生搞不清楚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听课的兴趣就来了。

2语言通俗易懂,减少专业词汇的陌生感

由于企业当期应交的所得税是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算出来的,而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出来的,税法的规定和会计准则的规定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有些是永久性差异,有些是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会计和税法上对于纳税时间上的差异,这造成了应交税费和所得税费用并不一定相等的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应交所得税额大于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通俗的说是企业当期实际缴纳的所得税并没有全部形成所得税费用,多的部分或者说比所得税费用多缴纳的部分,可以理解为企业存放在税务局的一笔资产,未来期间交税时可以用这一笔资产去抵减未来期间应缴纳的所得税。因为这笔资产是未来期间才能用,而且只能用于抵减所得税,所以命名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表述为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

对于第二种情况应交所得税额小于所得税费用,也就是说企业当期记入所得税费用里的除了应交的所得税还有一部分没交的也记到了所得税费用里,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这样解释,按照税法的规定,虽然当期少交了一部分所得税,但是少交的部分,未来期间还是要交的,相当于本期企业欠了税局一笔钱,未来期间再偿还,也就是企业在本期形成了一笔负债,而且这笔负债是跟所得税有关的,所以命名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用公式表示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些项目会导致产生未来应该多缴纳所得税,也就是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而有些项目会导致产生未来少缴纳所得税,也就是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所以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加上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然后减去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稳打稳扎,逐步解析

3.1应交所得税的核算

应交所得税是企业当期应该按照税法的规定上缴税务局的部分,核算时以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纳税基数乘以所得税税率进行计算。前面提过,会计和税法规定有很多差异,对于会计上计算出来的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总额,税法上并不认可,所以必须按照税法规定对利润总额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包括会计和税法上的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永远都会存在的差异,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转回,典型的例子比如国债利息收入,会计上进行核算时将国债利息收入计入了投资收益账户,也就是形成了利润总额的一部分,但是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是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所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进行纳税调整,要纳税调减,用公式表示即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国债利息收入。再比如环保部门对企业违反环保法规的罚款,会计上做账时将这笔罚款计入营业外支出,减少了当年的利润总额,但是税法中规定,该笔罚款不得抵扣,所以在进行纳税调整时应该纳税调增,用公式表示即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罚款支出。

暂时性差异从名称来看,不难看出它只是暂时存在的差异,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转回。暂时性差异包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可以增加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在未来期间缴税时要多交一部分。既然是暂时性差异,未来期间要多交,那本期就应该少交,这样才算差异转回。所以对于本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进行纳税调整时应该要纳税调减。而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会减少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也就是未来期间缴纳所得税的时候可以少交一部分,既然未来期间要少交,所以本期就会先多交,这样才算没有差异。对于本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进行纳税调整时应该纳税调整。

综上应交所得税的纳税基数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的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调增-永久性差异调减+本期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3.2递延所得税负债

前面提到过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增加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也就是未来期间要多缴纳一部分所得税,多缴纳的部分在本期进行了纳税调减,本期少交了,相当于先欠税务局一笔钱,未来再补上,所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乘以未来期间缴税时的税率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3.3递延所得税资产

前面提到过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可以减少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也就是未来期间会少缴纳一部分所得税,少缴纳的部分在本期进行了纳税调增,本期多交了,多交的部分相当于存放在税务局的一笔存款,是企业的一笔资产,所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所得税税率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4层层递进,进一步剖析

暂时性差异的确定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从而确定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的确定比较好理解,就是它们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即它们的账面价值。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可以理解为如果核算时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金额。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这项资产未来可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那么形成的经济利益理解为都是需要纳税的,而资产的计税基础理解为是未来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也就是一项资产未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大于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反之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可见,要想正确确定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关键在于正确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是多少,这就需要总结具体的每一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如何确定。

综上所述,通过提出问题,逐步解析,层层递进,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讲述所得税费用计算时的原理,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游春晖.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周婵.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9876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