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及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铭铭 朱银龙 赵亚琴 刘雪莲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加强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困境,并从健全课程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工科学生;劳动教育;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24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深知幸福生活需要依靠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双手而创造。新时代工科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多维度的能力素质。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新时代工科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劳动教育是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1新时代加强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1.1劳动教育塑造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蕴含着敬业乐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推动社会的主体力量,肩负着新的时代重担和历史使命,更需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精神土壤。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使学生通过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锻造工匠精神。
  1.2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课程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不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知识,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身能力和水平,发现存在问题与不足,根据实践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体系、学习方法。
  1.3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工科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其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观念,更能在导向和精神上促进其增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坚定人生理想。高校应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积极组织工科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方法、注重实际操作环节,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使工科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新时代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2.1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感不强
  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够清晰,没有透彻的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只是将劳动狭义地理解为体力劳动,如清洁宿舍、打扫校园等,忽视了脑力劳动、劳动精神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很少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任务,很少组织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此外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很多情况下就是单纯地让学生参与各类劳动,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明显。
  另一方面,新时代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工科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通识教育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等,工科学生学业压力和学习强度的增强制约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意愿、时间及精力。此外,一些学生劳动意识比较弱,不愿意参加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够手脑并用,不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差,出现推诿、偷懒等现象;还有些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态度不端正,对劳动、劳动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认为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就是做一些脏累差的活儿,进而形成了歧视劳动的不良心理。
  最后,劳动教育不被学生家长重视,一些家长认为劳动和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对孩子智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要求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习以外的事情代劳代办,使得学生在家庭中没有机会接触劳动,无法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
  2.2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标准尚未高度统一,部分高校存在把专业实训课等同于劳动教育课,把劳动活动局限于课余打扫卫生、校园环境绿化等情况,使得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十分单一,缺乏多环节、多类型的劳动实践场景。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中,缺乏劳动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分配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这样的做法无法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专业实际脱节,未能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迁移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存在认知与行动脱节的问题。
  2.3劳动教育师资不足
  首先,高校一直都很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选聘专任教师上投入大量的Y源,而并不重视对具有劳动教育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的选聘。其次,对专职教师、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不系统,使得专职教师在劳动教育专业化建设方面不足,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较少。最后,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精力不足、专注度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劳动教育目标。
  2.4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定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在日常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整体评价进行一定的跟踪、评价和应用,导致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目前在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师德师风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等工作中,缺乏对教师劳动素养教育行为和质量的考核,导致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和持续建设。

nlc2022062713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3469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