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扬

  摘要:产教融合这一概念提出之后,江苏省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指导政策,泰州市在结合当地经济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也采取了相应的推动措施,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成效并不明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以泰州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困境及原因,并从参与的各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当地产教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06
  在2018年江苏省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之后,泰州市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各环节,贯穿于人才开发的全过程,在实体经济、城乡建设、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现代金融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不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仅局限于学生实践和毕业生就业输送的环节,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欠缺,本文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剖析该市在产教融合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探讨加快泰州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泰州市产教融合“合而不融”的困境及原因
  1.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不够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是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产业有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以及化工及新材料等,目前辖内共有七所高等院校,其中五所本科院校,两所专科职业院校。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侧重理论的学习,在实践这个环节上重视还不够,有些课程的实践也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实训系统,与现实环境脱节严重,导致学生在实践课上掌握的实操技能非常有限,不利于科教与产业的融合。
  此外,高校教师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推动者,由于高校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导向的原因,很多教师注重申请纵向研究课题或者发表科研论文,较少关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高校对于一线教师的绩效考核的内容并不涉及产教融合的成果体现,这就会出现政策与实施效果不相符,影响产教融合的发展。
  1.2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明显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同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参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在泰州市推进产教融合的进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作用也不够,研发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一方面,在人才的引进上,企业的招引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部分科技型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1.3行业协会发挥的纽带作用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双方责划分不清晰、利益需求目标不一致,以及高校对本地企业用人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行业技术的发展认知与企业不同步等问题,最终会导致合作流于形式,而且这种滞后性和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输出效率降低,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不协调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承担着发挥政府、高校、企业间桥梁纽带作用的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具有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具备明显优势条件,但是在泰州市目前的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2加快泰州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2.1推动泰州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基于泰州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不能仅仅注重学科的提档升级,也要关注自身学科专业的发展能否符合当地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增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将现有的专业学科以及课程设置纳入动态调整的范围,实现泰州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高校本身的内涵式发展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产教融合中并不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地方产业需求的简单结合,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双向整合,形成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让高校进入产业成为产业的主体,可通过对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使其不断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地,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也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鼓励当地主导产业中的企业进入高校成为高校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感性地领悟专业知识。
  2.2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联合相关企业申报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也相继获准,如南师大泰州学院的“衡信财税工商订单班”、泰州学院的“建行班”等,订单班的人才培养目标性更强,在培养过程中,应由企业与高校联合进行教学内容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学习内容以及考核要求相较于其他班级来说应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课程的环节应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可尽早组织进入企业进行实训,通过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学生能更真实的领会到自己学的是什么、练的是什么,会对所学的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订单班的人才培养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要充分考虑学生由校园向职场进行身份转换的心理变化,在过渡期可以通过开设有关职场技能的课程,以及在配备专业教师的前提下再由企业提供一位行业导师,全方位开展学生教育工作,进行更为专业、细致的个性化管理。
  在2020年,泰州市新扬子造船、扬子江药业、太平洋精锻、神王集团、南瑞泰事达5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并纳入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对于这些企业,一方面要利用好政府给予的优惠财税政策,符合条件的积极兴办企业职业教育集团或与高校联合建设培训学院,另一方面要与本地高校紧密合作,就人才培养的各方面要求与高校加强沟通与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在校企合作中科研工作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科研工作作为区分高校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一个主要特征,占据了高校教师工作中的主要部分,作为高校教师来说,做科研不是纸上谈兵,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来做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来做科学研究,把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写在社会发展的蓝图上,这才是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这也就对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科研项目的选题上,要优先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选题的重要来源,研究过程中要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研究基地,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科研平台,真正做到把理论的科学研究与实际的生产效率提高结合起来,不断催化泰州市产业技术的革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nlc2022062715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3470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