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管理会计视角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冰清

  [摘 要]事业单位基于管理会计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集中在三个层面:政策要求、内控工作需要、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要过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是:资金管理效率不高、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运行效果不理想、绩效考核制度缺乏完善性且执行不到位、财务管理环境较差且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偏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提高对资金的管控水平、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清晰划定责任归属等管理会计视角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法,希望为有关单位及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3)02-0075-03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大众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其中一个代表性的错误认知是:事业单位的资金都是“公家的钱”,很容易通过各种名目私用,使纳税人的利益受损。实际上,事业单位早已提高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希望加大对资金的管控力度,确保资金安全。其中,基于管理计理念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值得深入研究。
  管理会计是指从传统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与常规财务会计在行政级别、重要程度方面能够相提并论的会计分支[1]。这种会计模式最早出现在社会私人(民营)企业之中,希望以综合性管理的方式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数据、财务分析结果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最终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的目的。一般来说,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职责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开展执行的每一笔资金交易均能够准确无误地处理。比如企业在开展一个金融项目时,往往会预先划拨一笔资金。在项目结束之后,这笔资金中尚未被使用的部分应被退还。但某些企业(企业内某些部门)的做法是:部分人员在资金剩余的情况下,通过“巧立名目”等方式将剩余资金占为己有,导致企业实际上损失了这部分资金。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如果采用管理会计模式,就能够全过程追踪资金,可有效规避资金损失。
  第二,企业基于管理会计理念,可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并编制相应的管理流程,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精确评估每一个参与人员的真正贡献,做到“有功必赏、有错必纠”。
  第三,实施管理会计模式之后,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会具有更强的指向性,以此编制而成的报告能够作为重要依据,为企业高层领导制定下一阶段战略发展规划提供精确信息。
  第四,基于管理会计模式,企业能够通过预算、税收筹划等工作,针对经营项目做好长期规划,提高对流动资金的管理水平,确定更多可靠的融资替代方案。
  第五,深度评估诸如资本投资、企业并购这类规模大、复杂性高的项目,精准识别其中存在的风险。此外,企业可以提高内控水平,推动符合职业道德的商业实践等。总体来看,基于管理会计理念建立财务管理机制,对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十分有利。随着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基于管理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
  (一)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
  我国早在2014年便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确阐述了管理会计的概念并指出,除了企业,管理会计同样能够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2]。2016年,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围绕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意义给出了更加明确的说法。2021年11月,财政部制定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政策指导、经验总结和应用推广。对事业单位来说,基于管理会计理念建立财务管理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事业单位工作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需要
  现代企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良好的内控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管理会计系统。一方面,事业单位开展一个项目的预算要求是精准程度越高越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管理会计系统能够为内控系统的运转源源不断地提供准确的依据和相关标准。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系统具有“综合性”,能够将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都准确无误地反馈给有关人员,达到有效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明确相关责任的目的[3]。
  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在开展项目时,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方案的科学程度,使绩效考核更加合理,最终达到提高支出效益的目的。总之,基于管理会计开展财务工作是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需要,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
  (一)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效率现状
  事业单位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不理想,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事业单位由于权责划分不清,导致不同工作岗位人员对权责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工作中容易出现“互串”的情况,使资金的划拨、使用、回收效率偏低[4]。
  其二,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单位运行之间的关联性的认知水平不到位,容易在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中出现懈怠行为,最终造成一些剩余资金、项目尾款、固定资产成为烂账。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运行情况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自定义收费”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决定权。但由于没有配套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导致一些收费款项存在名目模糊的问题,很容易出现职权滥用、资金挪用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还有可能增加某些企业的税负压力。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事业单位乃至地方政府的形象将会在人民群众心中一落千丈。总体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或多或少地存在漏洞,运行效果不甚理想,亟待改进。

  (三)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的应用现状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基本具有正式编制。但“体制内”的身份同样有好有坏。好处无须赘述,旱涝保收、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高、有发展前景;弊端在于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比如,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加班加点地完成了相关工作,但加班费用相较于社会民营企业整体偏低。特别是一些偏向社会公共服务类性质的事业单位,定期编制并提交给领导者的财务报告中无法体现一线员工的贡献。由此可见,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并不完善,需要不断改进。
  (一)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提高对资金的管控水平
  基于管理会计视角看待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提高对资金、资源的管控水平。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现阶段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密切程度最高、最具契合性的管理机制。
  除了社会大众,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存在错误的认知――对单位的资金、资源缺乏重视,加上责任划定较为模糊,有可能导致资金、资源分配科学程度不足,最终导致剩余资金、资源不了了之,已经购置的资产成为烂账、坏账的情况。
  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后,事业单位日常工作都应得到全面升级。比如事业单位拟购置一批办公用具,向上级领导申请并获批后,后勤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应有效协商,围绕采购的办公用具的主要用途、成本控制多次论证。
  在完成预算报告的编制之后,由财务部门向采购部门划拨资金。后续的购置过程应被全程追踪,直到入库为止均应严格执行管理机制。此外,后勤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充分协调,详细记录及长期追踪该批用具的分配、使用、存储等情况,务必实时掌握真实情况,防止出现烂账、坏账。通过这种方式,每一笔资金的消耗情况、每一项资源的分配使用情况都会及时得到精准记录,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总体来看,事业单位应从项目立项阶段开始,在预算、执行、存储、分配等环节均应严格执行标准程序,全面提高对资金的管控水平。
  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之一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无法及时提取、收集、分析财务信息中潜藏的有价值的信息,导致单位的战略决策获得的支持不足。基于此,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实施期间,事业单位还应升级信息化、智能化财务管理系统,将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机制获得的与经营项目有关的财务信息自动录入到智能管理系统中,通过大数据系统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功能,提取出关键信息,为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清晰划定责任归属
  以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管理会计理念为指导,事业单位在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大框架的制定之后,还应建立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其好处在于事业单位员工的绩效完成情况、在相关工作中究竟承担着什么责任均可得到清晰记录和清晰划分,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信息混淆[5]。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是,在追踪调查资金、资源的使用情况,预算编制等的过程中,涉及“员工绩效提成、任务完成奖金”的部分对应的财务信息一经生成,便会被迅速地录入到智能财务管理系统中,该系统在正式运行前便已收录了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基于此,每一位员工的绩效完成情况、对应的奖金情况均会在第一时间由财务管理系统自动计算生成,相关责任归属也几乎不会混淆。如此一来,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会被全面激发,这对事业单位营造并维持良好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大有益处。
  (三)营造并维持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是事业单位始终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能够推动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其一,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和成本管理会计理念,创新绩效考核模式,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助力良好财务管理环境的形成。比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入后,除了按照常规方法分配、计提折旧,单位可以设定周期,之后派遣专人,追踪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如果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得到良好维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使用者奖励。如此一来,事业单位员工会形成“保护固定资产”的意识,这对提高单位资源利用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
  其二,实施责任到人的财务管理机制只是第一步,为提升单位员工的意识,必须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意识。事业单位如果要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基于管理会计理念创新财务管理机制之后,必须在项目上严格划定责任归属,任何一个部门在围绕项目提交预算编制、运行方案后,如果上级部门批准项目开展并足额划拨资金,则项目的开展过程和结果在无特殊情况的条件下,必须尽量符合预算编制方案,否则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此基础上,要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事业单位基于管理会计理念建立全新的财务管理机制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对单位资金、资源的管理水平。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对每一笔资金的支出做到追踪式管理,有效避免资金受损。除此之外,事I单位在评估资本投资、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精确识别财务风险等方面都会得到助力,最终使单位的经营管理得到改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1]管建芳.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究[J].财会学习,2022(28):19-21.
  [2]李嘉茵.数字化转型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8):90-92.
  [3]程晓丽.基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6):100-102.
  [4]刘馨月.数字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投资与创业,2022(15):95-97.
  [5]隋德才,颜羽,安晋c.管理会计视角下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之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22(08):78-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4550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