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集群视角下园区招商模式的发展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康翎

  [摘 要]文章立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对我国产业园区集群式的发展模式展开分析,围绕其原因、优势展开对现状的探究,从中找到对产业园区持续化发展构成威胁和阻碍的不利因素,并据此探索产业招商规划、园区发展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为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招商工作提供参考和规划依据,帮助园区实现精准定位、机制化管理、配套齐备、多维度发展等最终目标。
  [关键词]产业集群;园区招商模式;问题;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3)02-0023-03
  1984年,我国第一次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纷纷涌现和成立,园区招商也成为各大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一大核心路径。它对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纵观当前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依旧存在产业集聚效应偏低、内部协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产业园区无法充分发挥集群优势,也严重阻碍了产业园区的持续、长远发展。
  为了推动产业园区平稳、高速发展,产业园区要从当前现状中挖掘问题,分析难点,找到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向和具体路径,冲破园区招商桎梏,为产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区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1]。
  (一)集群优势带来的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使同一个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在某个特定区域中呈现非常高的集中性特征,在实现量级上的重大突破后会形成产业链的规模化效应。我国久负盛名的多个园区都是通过这一方式,将园区发展成为知名度颇高、辨识度颇强的产业类型名片。产业园区形成规模效应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首先,在产业园区内建立外部规模经济,这是因为产业园区对优势行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一定的系统化、多样化服务,比如信息资源的互通、政策支持、运维服务等,这些服务可以帮助园区产业链内企业大大节省营运成本,建立形成产业园区的外部规模经济。
  其次,企业内部会建立并形成内部规模经济,这是在外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发展而成的。企业在吃到外部规模经济的红利之后,其产品或者服务就会更具市场竞争力,企业在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回报后,会因此拓展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单位价格也会随之降低,便可形成企业内部规模经济[2]。
  (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提高
  产业园区内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与相似类型企业高度集中建立的专业品牌效应密切相关。如今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单独的企业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创建一个专业化的市场,产业园区是借助对上下游企业的集聚,慢慢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专业化市场,产业园区的这种规模化、专业化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正面、有利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园区。它始建于1994年,重点集聚和发展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领域创新企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然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医药出口基地,园区内集聚了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企业、科研院所、配套相关服务机构,多达400多个;产业园区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一个基地[3]。
  (三)增强产业集群资源整合能力
  在我国产业园区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可谓独占鳌头,这一示范区的最初原型是中关村科技园,获得了北京市大量的人才、信息、科技、智力等资源的扶持。该示范区对这些资源予以整合利用,而后慢慢成长为在国内外都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中关村产业园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以主流渠道资源为前提而慢慢发展起来的,园区成立时的定位便对民企非常重视,认为要将民企划归到园区战略发展中,这一举措促使产业园区的后续发展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本。高新技术民企的集聚,也很好地将园区资源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一方面推进了高新技术民企的壮大和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园区、企业更为注重资源的整合,建立良性的循环发展模式。
  (一)园区基础条件缺乏可持续发展聚集性
  虽然我国现有的产业园区类型多样、发展多元,不过很多园区在开始规划时,设定的目标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区域都具备各种完备的要素、条件、资源,用于建设和发展高端化产业园区。如果区域产业资源优势不明显,无法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又或者产业园区内外环境发生巨变时,园区内的企业便会审时度势,找寻更好的营运环境,逐步退出产业园区。这会使产业园区无法挽留和拥有巨大潜能的企业,影响和阻碍园区的后续发展,严重者甚至会使产业园区慢慢走向没落和凋零。
  (二)产业集群内部协作不紧密
  出现产业集群内部协作不紧密的问题,多是因为一些产业园区对园区内的产业集群实践研究不足。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不能高效地互通和交流,也没有建立产业集群必备的深度融合优势,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度很低,没有建立和巩固强强联合的关系,无法形成优势互补效应。比如华夏幸福创建于1998年,致力于产业新城、商业地产等业务的拓展,孔雀城曾是其一大招牌产品,但其主要模式是在大城市周边建产业园和配套住宅,尽管走在房地产这条赛道上,却朝着逆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其很多项目聚集在中小城市、大城市远郊区,距离核心城市很远,上下游各渠道、产业集群无法形成高度契合的关系,产业新城也已是历史的概念,尽管华夏幸福曾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最终仍逐步落幕。为走出这一困境,华夏幸福未来必然需要更多地在战略规划、资源部署和内部协作上下功夫。
  此外,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也是因为内部协作不紧密导致最终的发展受限。惠安石雕石材产业园^内企业业务范畴比较多样,既有石材、石料的加工供应、配件研发、成品生产等,又有相关的设计运作、品牌规划、销售商贸等。从理论层面分析,产业园区内企业间的集群化效应很强,因为企业间业务关联度高,但实际上企业间的协作互通度并不高,企业的业务无法朝着高端化方向转变,阻碍了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对各大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产业园区没有对核心产业进行详细、科学的规划,也没有创建企业互通发展的协作平台,没有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引导和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协作。


  (一)产业园区招商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上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以上海产业园为例进行详细阐释。
  一是产业园区定位存在问题,大大影响了招商活力。如今上海产业园区的发展已步入全新时期,最初只是为了招商引资,现在已发展成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器。上海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最大,为了保持和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上海产业园区必然也要担负起招揽朝阳产业、重点产业进驻的职责,加剧了产业园的同质化,产业园区失去了独特性,怎样防止恶性竞争成为上海各大产业园区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的难度必然较大,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工作效率也必然有所下降,这对园区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是产业园区准入、退出机制还需健全。产业园区准入、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是诸多产业园区的共同问题。这是因为园区在招商时环境为买方市场,产业园区议价能力不强,无法建立相应的准入、退出机制。虽然上海产业园区设定了相关门槛,但准入、退出机制还有所不足。
  三是招商配套服务有待提升。产业园区的招商配套包括能源、通信、交通、制度等,良好的招商环境有助于园区竞争力的打造和提升,比如赤峰路创意产业园区,进驻园区的企业多是凭借同济大学人才资源、品牌优势集聚起来的设计类企业,在慢慢发展壮大后,由于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没有及时跟进,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企业于是纷纷转移到陆家嘴等地段的产业园区,这导致原来的产业园区要再次招商引资。
  (二)产业园区未来招商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产业园区发展要做好定位和规划,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园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促使园区朝着健康、完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产业园区在规划定位上,要结合当地区域资源状况设定,分析产业园区毗邻或者拥有的劳动力、资金、人才、市场、原材料供应等优势,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最为适合的发展路径,大大释放产业园区的活力。
  在健全准入、退出机制的基础上,产业园区应将企业的发展和园区的规划密切融合,对那些潜力巨大的企业给予全力扶植,对那些因淘汰而空出的产业空间,可作留白之用,也是产业园区发展的一大潜在空间。在配套建设上,产业园区可以借鉴优秀园区的做法,因地制宜地完善和规范园区的环境,通过健全的配套、优惠的政策制度等挽留企业,保持产业园区的发展竞争力。当前形势的变化促使产业园区进入到升级换代阶段,转粗放型为精细型,转生产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转普惠补贴为优惠政策引导,开发和应用全新的发展模式。
  为企业做好规划,在项目申报、人才申报上把握节奏,做好规划,提升企业的品牌资产价值,在一定节点上导入资本和资源,在业务、财务、法务上给予支持和规划,帮助企业一步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一)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园区协调统筹能力
  在新竞争理论中,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属于外部经济行为。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为园区的企业带来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能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并带动园区周边经济的发展,这是园区集群的独特优势。产业园区可以按照其规划需求,建设可以凸显其优势的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各种生产要素服务、制度保障、生活配套设施等,使企业员工在此实现生活工作的“双安乐”。
  另外,产业园区也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协调统筹,创建满足园区内企业发展需求的系列机制,提高准入审批效率,精简各种流程手续,并给予财税服务、技术服务等支撑,也可以创建园区信息化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信息,提高企业营运水平,最终建立园区特色a业品牌。
  (二)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园区独特竞争力
  所有的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都需要生产要素的齐全完备以及产业资源的充足丰盈。产业园区在规划定位时,务必要结合先天条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注意和周边区域形成差异化,吸引更多高质量企业、高质量人才进驻,形成集聚式发展。如此,产业园区通过确立自身的独特优势,更容易吸引龙头企业进驻,龙头企业带动配套、周边企业的发展,以集聚式效应推进招商;而进驻到产业园区的企业也因为产业园区的扶植和服务,大大降低了营运的生产成本,拓展了营销路径,拉动了内外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加强企业间协作、延伸产业链条
  园区产业链的打造需要市场自发,也需要产业园区的推进,两者缺一不可。产业园区管理者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企业,使其达成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链条,从上下游产品研发、采购到市场销售、资源共享等形成链条式链接融合。产业园区可以设立产业合作联盟,对优势进行精细化划分,比如龙头企业负责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打造,其他周边或者配套中小企业则负责其他辅助环节的搭建,促使每家企业都能发挥所长,集中资源、人才、专业等多项优势,打造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助力龙头企业的协作型发展模式,大大提高产业园区的知名度,将上下游打通联合,加强内部分工协作,更利于产业园区内产业链条的全方位发展。
  (四)以人才聚集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人才建设和吸纳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产业集群式发展、规模化壮大的根本条件。产业园区唯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在规划层面建立与产业园区发展定位相吻合的人才引进机制,重视高端优质人才的吸纳和现有人才技能的提升,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其解决人才难题,推动企业的发展。产业园区要把招商引资和人才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规划和考量,为企业高端优质人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给予其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照顾,使优质人才愿意留在这里发挥才智,攻克各项难题,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升级,使企业提升人才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产业园区的发展潜力。
  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和难题,比如聚集性偏低、产业集群效应不高、人才团队建设不力等。为了提高产业园区的发展潜力,必须实施相应的措施,如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创建产业园区的独特优势、强化企业间的协作互通、拓展和巩固产业链条、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等,推动产业园区的升级转型。
  [1]钮雅敏.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大学,2007.
  [2]吴丽轩.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现状与对策研究[D].集美大学,2017.
  [3]蔡可松.产业园区招商运营模式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2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4554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