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多义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鹏 程羽薇

  摘要:以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多义化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必然性和新发展,并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尝试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也揭示了多义化公共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建筑中的意义及重要性。值得我们对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多义化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设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多义化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70-03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善,作为一个学校乃至一片区域的文化及精神载体的图书馆,其建筑在当今及未来的社会中将面临着逐被改革与重组的命运,以至图书馆建筑内的公共空间也将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建筑着手,着重对其公共空间的多义化进行分析及研究。试图通过人们社会活动的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化,来体现并加强对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多义化的重视及设计。
  2、基本概述
  2.1 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
  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公共的空间。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或约束的在其中进行正常的交流、活动、娱乐、休闲、共享等。从侠义上讲是指那些可以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等。而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它可以是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也可以是自上而下规模庞大的集体聚会。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指那些可以供读者交往、休闲、研讨、自助等的共享空间。不局限于室内或室外,我们可以在此喝茶聊天、文化展示、学术交流、读书报告等的一切积极向上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有修养、有素质、有包容、有内涵、有思想、有精神的共享公共空间。
  2.2 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特点
  2.2.1 个性化
  首先,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相对于一般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因为它针对的人群多数还是比较集中于学生、老师,知识学术方面也较为严谨和专业。
  2.2.2 共性化
  其次,高校图书馆空间也有别于酒吧、俱乐部以及一般的沙龙等为特定社会群众服务的公共空间。其服务对象是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做出公益事件的所有人群,它能够为不同读者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多模式的复合型服务。因此从这个方面上来讲,它又体现出了自身的“共性化”特点。
  2.2.3 多义化
  最后,作为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在当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体现出了“多义化”特点。所谓“多义化”也就是公共空间的“多义性”。“多义性”是由赫兹伯格在《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中首次提到,用来表达很多物件和形式不只是具有单一的功能,还具有额外附加的内涵。所以“多义化”的图书馆公共空间也就是具有多重功能意义的公共空间,其内容纳元素的多样化,功能的多元化,服务的层次化等可以使我们在其中尽情的畅谈、休闲、检索、研讨、报告……,各功能体系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内同时发生着,互不干扰但又相互渗透,丰富了这个共享空间的界面,也陶冶了我们积极向上的心志。
  3、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必然性和新发展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精神文化层次的摩擦碰撞日趋明显和激烈。作为这种精神文化主要支柱的高校图书馆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包容、消化这一多元化趋势。所以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势必要面临着改革的必然性和创作的新发展。
  3.1 必然性
  丰富的社会精神文化促使着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承载人们的各种生活,满足人们各方面行为及心理要求。这种必然性也越来越发明显。
  另外,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新兴的学科也大量涌现,从而出现了学科之间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特色。这种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使得知识体系在重组,社会信息在融合。作为中介服务的图书馆建筑为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结构,其空间的设计理念也将发生着变革,多义空间也将必然出现。
  3.2 新发展
  面对新世纪新时代带来的新课题,当下及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在设计上要有新的创作理念,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统筹组织空间,以及制订相应的策略来回应这个多元化社会。
  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必须是亲切的、宜人的、舒适的、随性的和快乐的,要颠覆在过去两千年里所坚守的高不可攀的庄严形象。这不仅是一个利于沉思和阅读的安静空间。它还是一个令人愉悦而又兴奋的交流场所。一个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一个可以交流促进教育的协作场所,一个可以边喝咖啡边在ipad上阅读电子书的地方,一个可以让人们一起来享受午后阳光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举办大型学术活动生气勃勃的空间。
  4、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这将给高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也将面临着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不断现代化、开放化、多义化的历程。同时网络信息化的冲击,服务社会化的诉求,功能多元化的推动等给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多义化设计创作增添了许多新的挑战。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的创作理念,结合实际,努力创造出迎合社会,回应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
  4.1 以人为本
  这一点相信大家已经毋庸置疑,这也是设计的宗旨。不管国内外对图书馆建筑总体布局、外观造型,还是在空间组织上都要有一切为读者考虑,一切为读者服务的态度。从基本点着手,从细节着手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意愿,以最大程度的方便于读者,服务于读者。比如对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尺度、色彩、质感、空间形态、空间界面以及对空间内的光线质量、空气流通、环境氛围等等都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态度进行慎密、精心的设计和创造。
  4.2 空间的多义性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在整体设计上势必要有弹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的多义化。在这里我们可以交往,可以喝咖啡,可以休息、研讨、辩论,也可以进行学术报告、集体会议等等,这些功能的复合性也就是空间的多义化。
  这个共享的公共空间就好像整栋建筑的灵魂,赋予了图书馆以思想。在这里一切都是模糊而又明了的,很难给其定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功能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功能的复杂和混乱,而是其只具有使用上的综合性,同一空间同一时间里发生着各种活动,共享的公共空间就是其交流、活动的载体。这个公共空间也必须得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这个共享的

通透空间中各种活动互不影响但又互相渗透,为人们毫无目的但又有秩序的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和平台。
  4.3 空间形态的随机性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形态的随机性也就是其不确定性。人们自身行为的不确定,交往空间的不确定以及空间形态本身的不确定等导致的公共空间形态的随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人们行为习惯和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人与人交往之间产生的模糊领域而体现的随机性。比如说在大厅里交流的人群和过往的读者之间空间上随机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空间领域,这种无法确定的模糊的空间形态也就是其随机性。另一方面是指公共空间形态本身的灵活随机性,也就是说共享公共空间在整个空间层次上不在一个方向上,是随意而又有秩序的。例如一层的中庭空间和二层、三层的中庭空间上左右偏移、叠错。以及利用室外平台、庭院等将整栋建筑的公共空间在三维上相互渗透与贯通。这种不确定的空间形态随机性,会给我们带来自由、随性而又向上的心里感受,提高学习效率,陶冶精神情操。
  4.4 空间的经济高效性
  设计中要考虑到公共空间的经济价值和使用效率是最为实际的问题。要在有限的经济范围内达到公共空间的高效性,提高有效使用面积以及使得整个公共空间交往灵活、研讨方便,并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投资是我们在设计中势必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等协调统一方面来体现良好的经济价值,还要从能够为读者提供流线简捷、研讨方便、检索直接等各方面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4.5 空间环境的舒适性
  环境的舒适性是我们设计的直接目标。所谓只有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滞留读者的脚步,优良的公共空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对于舒适环境的营造还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是对庭院绿化、景观小品、室外环境进行设计和保护。更重要的还要控制好公共空间的阳光质量、空气流通等,并积极配合好室外环境与公共空间产生对话和呼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拥有高品质的舒适的空间环境,以达到促进交往、共享的目的。
  4.6 空间的生态环保性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低碳城市的应运而生,我们也就随之进入了全民生态化的社会。未来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便会是生态环境、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其内的公共空间必将也是生态的重要角色,所以在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时要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生态环保性。
  5、结语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是体现读者精神文化文明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提供和世界进行对话的一个主要窗口,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公共空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创新设计理念,贯彻尊重文化和精神文明,将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多义化设计研究进行到底,着力创造一个生态、高效、多义化的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45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