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出口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众多中小企业面临“停工”、“半停工”、“倒闭”的困境,融资难上加难。本文结合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现状,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原因等方面剖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融资策略和建议,对中小企业解决金融危机下的融资困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原因;对策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所有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中国50%的上缴税收,60%的进出口总额以及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中国75%的城镇就业机会也来自于中小企业。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技术创新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并且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解决了中小企业问题也就等于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中国的经济问题,使得中国整个的经济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中小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能否解决融资难关键取决于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三方。融资作为企业必须的手段,同时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融资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棘手难题。
  一、国内外企业融资理论研究现状
  对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内学者给出了相关的办法。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途径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张杰,2000;史晋川,1997),引导民间金融组织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郭斌,刘曼路,2002)。
  借鉴关系型借贷的原理,叶谦和张子刚(2003)提出,银行与企业之间应建立长期交易性关系,在对企业进行信贷风险评级的基础上,将贷款客户进行分组,鼓励建立借款者联盟。对于信息不透明的民营企业,商业银行要发挥其贷款的避险机制,同时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质量(白世春,2003)。
  众所周知,银行一直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可由于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原因,历史遗留问题及国家的一些政策,大中型银行都不愿贷款给中小型企业,所以建立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是当务之急,而形成银企之间长期交易性关系更是为中小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及政府,银行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以下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
  在企业信贷活动中,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客户,状况不好的中小企业受到冷落,或者因担保、抵押条件等原因被拒之于门外。一些机构统计发现,国内只有5%的中小企业得到银行的贷款或股权融资,其融资渠道来源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8月的调查表明,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而目前能得到的中小企业则过分依赖于银行的资金,使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较大。
  2.获得银行贷款难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风险高,收益低,流动性管理困难。风险高是由于中小企业个体的抗风险能力弱和抵押担保品不足;收益低是因为其融资额度小,固定成本教高导致;流动性管理困难是因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频率高、时间短。我国大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大额的存贷对于贷款数额小、频率高、风险大、时间性强的中小企业贷款很少涉足。同时,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考虑到资金安全因素,普遍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
  3.内源性融资能力低
  对中小企业来说,与外部融资相比,内部融资可以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融资成本。因此,内源性融资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由于中小企业的整体自筹能力低,自身积累不足等原因,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依靠内源性融资获得可靠的资金来源。
  4.信贷活动“两极分化”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成熟,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产品有销路、企业有效益、资信质量高的优质中小企业成为各个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各金融机构纷纷实行客户经理制度和“黄金客户”制度,建立绿色通道,改善对优质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而对大部分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由于银行方面尚缺乏识别能力,往往给予冷落的态度。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融资难已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靠一方的力量是无法真正解决的,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正常的市场经济关系,才能获得成功。
  1.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要改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企业自身是关键。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影响其融资的内在原因,也是畅通融资渠道的根本途径。而企业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所以应先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首先,中小企业应积极强化内部管理,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其次,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加强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对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情况进行充分的沟通,使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前景有足够的信心。
  2.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盟,以共同资产担保、抵押,承担风险
  这样获取资金额也会更多,还能分摊风险。联盟企业无论是在资金面还是承担风险上远大于小企业。借助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力量。大企业在社会中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信用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小企业可以加入企业集团,组成一个网络,成为其产业链的一个分支,为大企业提供服务。在大企业的帮助和带动下,企业就会逐渐成长,生产和销售上就能得到保障。同时,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小企业从中获得最近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小企业成为了企业集团的一份子,可以获得资金的扶持和借助大企业的声誉。

  3.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组织体系中,还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中小商业银行,但由于他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自身问题还没有解决,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要。
  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成本低,能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的交易成本。所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4.应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据报道,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通知明确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的补助方式和额度,同时也明确了申请补助资金项目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具备的各项资格条件,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5.推进民间金融的市场化
  推进民间金融的市场化不仅意味着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要被放开,更意味着政府应将民间金融合法化,并加以合理引导,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四、结论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传统问题,我们不应当拘泥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应当以现代的观点去分析它,不仅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加大倾斜力度,而且也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对策,要从战(下转第125页)(上接第123页)略高度,采用系统化的方法进行改进,内外兼修,借鉴国内、国外的良好经验,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拿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沙虎居.对浙江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6(9).
  [2] 喻平,黎玉柱.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1).
  [3]李蔚强.试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经济问题,2009.
  [4]任红军.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山西财税,2007(7).
  [5]工商联项目组.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浙江金融, 2005(10).
  [6]杨耙军.李兆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经济论坛,2007(14).
  [7]王滨.中小企业融资实物[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8]陈晓红.论中小企业融资与管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51.
  [9]黄秦岩,秦志辉.中小企业研究热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0]殷翔龙.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对策[J].会计之友,2008(9).
  [11]谭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2009(1).
  [12]赖小民.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思考[J].中国金融,2009(2).
  [13]任玉玲.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五大困境”[J].中国经济周刊,2008(24).
  [14]王雅辉.探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解决对策[D].大连海事大学,2007.
  [15]吴家曦,应云进 .浙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J].浙江经济,2006(3).
  [16]赵鑫馀,廖卉芳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窘境探索[J].山东理工大学,2005(8).
  [17]民工党项目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研究中心,2005(6).
  [18]吴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2006(4).
  [19]杨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比较分析[J].2006.
  [20]Ruud Smits ,Innovation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 Questions from a user’s perspective,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d Chang 2002(69):861-8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199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