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和消费者面临诚信博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合舫

从一些传统企业所遭遇的经营危机中我们看到了诚信缺失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事实上,未来的新经济模式发展将更依赖于社会和企业的诚信。可以说,在未来新经济模式下,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不仅依赖于其技术水平,更依赖于其社会诚信度。

比如近年开始热起来的由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构成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被一些有识之士提升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高度。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蒸汽机的发明而引发的机械化代替手工制造的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和电子技术而引发的自动化革命。

这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这两次工业革命主要还是生产领域的革命。而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革命最大的变化就是消费者成为了生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比如大数据的处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把原来独立分散的消费者所产生的及时数据,通过云计算的集中处理实现有序化、智慧化的管理。我们可以想象,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和生理检测传感技术,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一个的健康监测中心连接实现对身体健康的动态实时监测,其他领域也可以做类似的想象。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经济形态中,每一个消费者将可能深度嵌入于各种体系之中,而未来经济形态下的企业必须深度掌握消费者的很多信息甚至生命信息,如果没有一种基于诚信的认可,消费者是否敢于把自己托命于对方呢?

事实上,我们现在一些类似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深度合作的经营业态中已经开始产生了由于信任不足而带来的悖论:深度的服务需要消费者的一种托付,而生产者的信用又让消费者不敢过于把自己交与对方。如果连消费者网络购物信息这种相对表层的个人隐私都面临被“出卖”的命运,那么更深度的供应-消费链又怎么能持续呢?

诚信的重要性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化而越发显出其重要性的,在亚当斯密所研究的市场经济里,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易的只是简单的物品,即使有欺诈行为,消费者也能以下次放弃购买来“惩罚”生产者的不诚信行为,来达到抑制欺诈的目的。但随着交易产品的效用长期化和质量的隐蔽性越来越强,生产和消费中的一方就越来越依赖于对方的道德自觉。所以,近些年的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关注这种长期依赖性交易行为的有效性,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姆森的获奖理论被通俗地称为“拿住”理论:即很多交易行为,交易行为发生之前,交易双方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当交易发生之后,他与交易对象的关系就被锁定,具有了特定性。这时候交易的一方就可以利用对方的转换损失来要挟对方。威廉姆森的理论虽然主要是基于工业时代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行为而提出的,但在信息经济时代,由于普通消费者很多的消费行为也存在转换成本,所以不只是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也面临着“拿住和被拿住”的博弈。消费者选择一个公司,不只是看其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这些传统的要素,还要考察这个企业的性格、品质以及诚信记录,以避免未来被“拿住”之后置身于被“宰割”的命运。

今年热播的清宫电视剧《甄传》中,那些后宫的女人们之间虽然看不到刀光剑影,但勾心斗角、耍奸使诈,表面的温柔和谐之下,隐藏的却是步步惊心的互相伤害,尽管甄技高一筹,似乎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但与对爱情与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少女比较,甄何尝不是一个输家呢?所以失去诚信的权谋斗争换来的是全输的局面,正如经济学中博弈论所研究的“囚徒困境”。如果打破这种困境,让诚信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元素,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和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40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