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昱临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加快,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注力度在逐步加大。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及其产品和大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导致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另外,因为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操作比较琐碎,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授信时,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分散化。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12-02
  
  一、中小企业信贷状况及政策分析
  (一)中小企业信贷增速加快
  随着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各大银行也逐步增加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截至2010年12月末,中国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7.2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4.01%;共有109家银行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部分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新增贷款已超过全行新增小企业贷款的60%,少数银行小企业贷款占其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已达80%以上。
  最近三年间,经营较好的中小型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客户数和贷款余额增长较快,贷款余额已达到较高水平。除此以外,各地城商行等机构以灵活的贷款政策和快速的审批效率获得了不少商户的青睐。
  (二)今年相关政策将向中小企业倾斜
  今年的货币政策将从过去两年适度宽松的状态回归到相对稳健的水平。中国银行业今年信贷增速的目标大约在15%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目标为人民币7.5万亿元左右。
  信贷产业投向会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倾斜,房地产行业相关贷款门槛可能会持续提高。今年中小企业信贷所占比例会增大,银监会将“流动性比例”、“稳定性比例”两个指标引入对商业银行的考核体系内。流动性不仅包括零售业务,还包括中小企业业务。
  长期以来,大企业占据对公业务贷款更多的信贷额度。再次加息,尤其是增加对公业务贷款利息,会迫使大企业衡量信贷与其他融资渠道的成本,当加息到一定程度,大企业可能会选择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来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如此一来,客观上也为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腾出了空间。
  二、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推进,风险管理意识逐步确立,管理手段和能力在逐步增强,比如,对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对贷款程序的限定等。但这些风险防范制度监控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大客户,对中小客户信贷风险的管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贷款审批流程烦琐
  银行信贷审批管理模式实行审贷分离、统一授信的授权管理,审批权基本集中在总、分行,基层行贷款审批功能弱化。基层行发放贷款的业务须一律上报,经上级行审批。这样的管理模式延长了流程,增加了贷款环节,从申请到审查批准手续复杂,需要较长时间,对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少、频、急”的特点来说,往往延误时机,丧失部分中小企业客户。
  (二)信用评级定量分析较少、缺乏针对性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已基本建立了信用评级系统,并将其作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但仍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成熟,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对中小客户信用等级偏重于对客户过去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很难客观确定每项因素合理的权重。
  (三)风险衡量指标的设置不尽科学
  目前,商业银行在衡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所使用的指标中,主要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中小企业基础数据缺乏,加上对数据的了解难以做到真实、及时,衡量客户信用风险所使用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不完善,因此,对贷款信用风险无法得到完整的评价结果。
  (四)风险管理政策的协调程度不高
  方法体系方面,现行的信贷制度和业务管理模式均按大企业的标准制定,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情况加以考虑。缺乏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分析和风险评估制度,缺少对风险进行深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提高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
  目前,国内银行现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多是按大企业经营特点设计的,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从现行贷款风险管理模式实施以来的效果看,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那么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如何在风险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来降低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呢?下面就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进行阐述。
  (一)整合审批流程,提高授信效率
  1.差别授权。在差别授权上,由总行集权制管理逐步向分权制管理过渡,提高分、支行审批权限,将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分解到各分支行,提高小企业服务的效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
  2.优化流程。实行“营销和授信预调查”、“授信调查与尽职审查”、“授信后检查与当期续授信”三同步,对一定金额以下的小额授信走简化流程,缩短决策链,对一定金额以上的授信业务走审批流程,整体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满足小企业客户“小、频、急”的资金需求。
  3.根据业务的风险程度简化操作流程。对风险低、抵押充分、金额小的小企业贷款,简化的程度相对较高;对金额大、担保能力不强,尤其是新客户,在确保基本效率的情况下,需要深入调查,严控风险。
  (二)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应在借鉴已有适用于对所有信贷客户风险评估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基础上,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作如下几方面完善。
  1.保留“客户信用评级系统”中的关键财务指标,强化效率指标和成长性指标。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客户,相同行业的信贷违约相关因素不会有太大区别,影响大企业的关键财务因素对中小企业的违约影响同样存在,因此,应保留那些关键财务指标。但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而周转和运营效率较高的特点,所以,需要对其参考标准作进一步调整,尽量弱化规模指标、强化效率指标。
  2.强化非财务因素对中小企业违约的影响。根据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和违约特征,应增加对中小企业还贷能力和意愿影响较大的一些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企业主、企业及其关联公司的信用指标;二是行业前景、国家对同类产品扶持政策等宏观层面的指标;三是纳税总额、销售等与企业现金流相关的指标。
  3.根据担保条件给予信用增级。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担保的保障程度,考虑个别保障性较强的担保条件,作为信用增级的因素。对有较高保障的担保,根据其基础数据和具体情形确定不同的分值,计算其担保得分。同时,按照合理比例将其转换成借款人的信用增级得分,并进行相应的增级调整,最终确定中小企业借款人的信用级别。
  (三)创新风险识别方法
  以财务资料为主要依据变为以实地调查结论为主要依据。客户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客户是否具有偿还借款的能力。针对现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只有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才能保证评价依据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按照信贷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笔者认为,进行贷前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可包括“五查、一看、一走”。即:查互联网,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是否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和竞争力;查纳税凭证,确认是否有较好的销售;查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确认是否正常生产;查银行账户,确认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查央行征信系统,确认企业的信用状况;看经营要件,确认内部管理是否科学规范;走访工商、税务、电力、当地居民,确认企业负责人的资信。调查人通过掌握的综合信息,对借款人“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贷款额度或不予贷款的意见,按贷款审批权限交有权人审查决策。
  (四)采取多样化的风险防控措施
  1.把好准入关。对小企业客户采取“近、小、好”的准入标准。所谓“近”,是指距专营机构10公里以内或半小时车程以内;“小”主要指授信总额在500万元以下;“好”则是指企业主品行好、信用记录好、经营效益好、担保能力强,资产负债比率合理。
  2.采取组合担保方式。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的担保方式可以是不动产抵押,也可以用动产抵押、应收款质押、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专利权质押等方式;也可以由当地企业联合担保或行业“龙头”企业担保;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成立小型担保公司进行担保。通过多种途径,增加第二还款来源,增强抗风险能力。
  3.由总行向专营机构派驻风险监控官。风险监控官直接对总行行长负责,享有授信项目的否决权,不享有审批权,与专营机构负责人(审批人)构成双向制衡。风险监控官要熟悉小企业客户的运行特征,了解小企业客户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诱因,明白小企业贷款风险调查、识别、防范的重点在哪里。
  4.实行风险经理制度。由小企业贷款审查人员参与每笔贷款的风险调查,与客户经理构成“四眼”,将风险控制的关口前移。通过实地调查客户过往的经营历史和财富积累历史,结合其当前资产规模和结构,来判别其资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吴旺延.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授权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及财务综合评价模型[J].经济管理,2007,(12).
  [2] 叶倩,冯丹慧.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融资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