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现状及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卉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现状,指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十分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剧,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较严重,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日趋严重。并在农村金融机构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新的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93-02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发展过程中受认识上的局限,对于金融业在农村的发展往往不够重视,和城市相比更是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及业务空间的狭窄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呈现出与城市金融机构不同的特点。如相比较而言,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受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更为严重,受农业经济季节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十分突出
  在经济转轨时期,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目前,信用风险依然是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突出表现在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暴露不充分,反弹压力大。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比大,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访谈中曾指出,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达到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经营金融业面临更大的风险。2008年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虽有改善,但是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商业银行总体水平,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为2.4%,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水平2.81%,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9%。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9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贷款的利息,在这种资产结构下,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受到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干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最高。同样,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也高于其他政策性银行。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剧
  经营风险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中比较隐性的一种风险。近几年来,由于企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虽然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一些有利措施来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但其运营仍潜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其主要表现为:拆入资金比例较高,经营成本高、亏损严重,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利润率很低,甚至资不抵债等。从流动性指标来看,农业银行活期存款比重从2008年的53.60%增加到55.49%,而同期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则从52.9%上升为58.2%,资产来源的短期化和资产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安全性指标来看,逾期贷款比重、呆滞贷款比重和呆账贷款比重都有所上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从效益类指标来看,农业银行2007年的税后资产利润率是0.8253%,而到了2009年税后资产利润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至0.7318%。利润率的过低也说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正在加剧。
  另外,在我国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信息封闭,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逆向信息不对称”,即相对于贷款方而言,对借款人的信贷用途比较了解,因为农村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农户经营规模小、贷款规模也比较小;相反,借款人对贷款方则缺乏了解,主要对金融政策缺乏了解,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对利率变化、财务制度更缺乏了解。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就经常在贷款期限和利率上做手脚,从而增加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负担。金融机构的不规范经营加重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负担,使其还贷能力下降,这样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比重。这两种结果都促使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不断上升。此外,“从众效应”也会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尤其是我国不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模式创新
  (一)农村金融机构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运用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对风险进行管理,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内控机制不健全、产权不清、人员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管理仍然停留在比较单一的、传统的管理阶段。
  第一,从风险管理的内容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是侧重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于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仅仅是有认识,尚且谈不上统筹考虑和系统性的管理。
  第二,从风险管理的部门来看,各相关部门各自独立负责管辖领域的风险,比如信贷交易部门负责信用风险的管控,并且通常采用逐案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式;投资和财务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的控制,一般具有投资技能和市场分析能力的人才能担此重任,风险控制的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和协调。
  第三,从风险管理的工具来看,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历史数据保留不完整,统计口径不规范,风险管理仍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科学的计量分析,难以运用风险计量工具和模型准确计算客户的风险敞口、减值拨备、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对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不能将风险量化。
  第四,从风险管理意识来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体制不健全,员工素质低,风险管理还没有作为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只是停留在单一风险的层面,没有形成整体的风险管理理念,未能形成上下一致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一般风险管理模式的弊端   在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下,农村金融机构采用一种地窖式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和控制风险,机构的相关部门以独立自主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风险。一般情况下,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缺乏协调和沟通,经常是独立行使和运用自己的权利和分析方法。
  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忽视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忽视了贷款项目在特定地区或特定国家的贷款集中度带给其他地区和部门的潜在风险;同时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过于重视信用风险,而忽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不明智的。市场风险因子和操作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越来越大,若是不给予重视,会给机构带来重大的损失。另外,传统的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不能从定量的角度将风险数字化,不能准确计算客户的风险敞口、减值拨备、违约损失率等,对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影响了信贷决策制定的科学性、经济资本配置的准确度等等。
  可见,正是由于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便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诞生了,并且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认可。
  (三)新型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
  由于巴塞尔协议将风险类型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提出“三个支柱”模式的银行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增强了金融体系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为了遵从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监管原则,国际上一些大的银行开始将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模式扩大到操作风险,使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能兼顾到与操作风险的相关性,让资本要求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的影响。同时,鉴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一般风险管理的弊端,所以必须在农村金融机构实行新的风险管理模式——整体风险管理,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及新的监管要求。
  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对整个银行内各层次的业务、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不同的风险类型、不同的客户种类、不同性质的业务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和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同时引进风险管理人才,重视定量分析,建立并健全机构本身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的灌输和培养,使员工普遍对风险管理有责任感,能够有效增强员工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的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使风险落实、管理到位。
  参考文献:
  [1] 涂高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三农”破题[J].企业经济,2009,(1):19-22.
  [2] 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9-28.
  [3]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8):4-8.
  [4] 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9-28.
  [责任编辑 王 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7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