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1938―1947年豫东黄泛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1938年6月9日花园口决堤,汹涌的黄水在淮河平原上肆意漫决、蚕蚀,严重破坏了豫东地区生态环境。不仅摧毁了当地人民赖以居住生存的聚落、农田,还由于其携带着巨量泥沙在泛区内到处沉积,导致水系紊乱、地貌改变,并引发新的生态灾害。
  关键词:豫东黄泛区;水系紊乱;地貌改变;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36-02
  
  一、水系紊乱
  奔腾咆哮的黄水在近九年时间里不仅使泛区村落、农田被毁,而且把大约100亿吨泥沙倾泻到淮河流域,造成积水淤沙的巨大祸患。泛流所经地区的水道很多为泥沙所淤塞,其附近的水道干流也被淤高,从而造成水系紊乱、宣泄不畅。水退之后,原来主流经过的地区“堆积黄土浅者数尺,深者逾丈,昔日房屋、庙宇、土岗已多埋入土中,甚至屋脊也不可见” [1],泛区内微地貌也因之发生了变化。
  1.大量的黄沙淤积造成淮河干支流水系紊乱、壅塞,水流宣泄不畅,引发新的水患。豫东泛区河渠原有贾鲁河、沙河、涡河三系:贾鲁河系,包括广武境内的索须河,郑县境内的潮河、七里河、克河、金水等河,中牟、开封境内的丈八沟,尉氏境内的康沟河、太沟,扶沟境内的双洎河,西华境内的大郎沟、二郎沟、清泥河;沙河系,包括颖河、白马沟、运粮河、西蔡河、东蔡河、水牛庄沟、两截沟、牛口沟、倒栽槐沟、西蔡河、传马沟等;涡河系,主要包括惠济河、铁底河、郭河、青水沟等。这些河流多系原来人工所开的运河,河窄而流直,黄水大溜往往顺着地势的倾斜横河而过,这些众多的河道在泛水冲击下或归入泛水,或被迫改道,或中途断流,造成水系紊乱,原有河道亦为之一变。许多河流河口因被泥沙淤塞,河床变浅,造成各支流排泄不畅。在支流中下游段,一般因淤塞造成肥大膨胀,成为大肚子河,或者成为长形的湖泊,最终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害河。如“贾鲁河在西华吴营以上的东西水道,西华以西的颖河、太康以上的涡河旧道,二郎沟、大郎沟及褚河、楚河下游,双洎河下游,淮阳以西的白马沟和东南面的东、西蔡河等不少河段被淤成平地” [2]基本上失去了自然的宣泄功能。此外,由于黄水向支流倒灌,使清水不能下泻,而互相顶托,黄水携带的泥沙,沉积支流河口,也使支流淤塞不通。如“贾鲁河下游黄水入沙河倒灌周口以上12km,使距周口22km邓城的沙河,在汛期常保持中级水位,水流停滞不下。” [3]
  1939年修建的防范西堤,虽说为防止黄水西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把贾鲁河道从扶沟吕潭以上割断,从而导致防范西堤以西地区的雨水无从排泄,只有流入低洼的田地,从而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加剧了水灾的危害。例如,“中牟、开封以南的雨水,因地势关系,原常经尉氏向东注入贾鲁河,在黄河改道之后,由于新筑的防泛西堤阻碍着排水沟道,且黄泛新河床逐渐被淤高,于是雨水只能向南流入尉氏、鄢陵之间,在此却被丘陵地带阻截,无处排泄,以致在尉氏、鄢陵两地滞留屯集,最严重时形成面积约100万亩,深度约1米~2米的积水区域,淹毁村庄3 000余个。”[4] 水落之后,肥沃的农田大多成为淤泥滩,致使农民无地可耕,被迫背井离乡,踏上逃亡路。少数留下的农民只有靠种植芦苇和渔业为生。1947年花园口复堵后,虽说黄水已回归故道,但原来平坦的农田因泥沙覆盖堆积,而变成了一片凸凹不平的荒原,一下雨到处是水坑。原有水道因被淤积严重,也不时形成新的水患。其中为害惨烈者,以颖河为最,例如“西华县境内,自李湾溃决改道,致颖圃沙北数十村庄悉被淹没,被灾区域广达200余里,为状之惨仅次黄泛”,以致有“新泛区”之称[5]。
  2.大量黄沙淤积,致使豫东泛区水源奇缺,并使河道通航里程缩短、航运能力大大降低。黄泛九年,挟沙而行的黄河,把大约100亿吨的泥沙倾泻到淮河流域,致使贾鲁河、沙河、颖河、涡河等水系,及楚河、双洎河、东西蔡河等不少河段被淤成平地,每逢雨季,平地一片汪洋,但雨季过后,水源又严重缺乏,因而在豫东泛区形成了广袤的淤荒地带。而且“由于黄泥的淤塞,水井多被土所掩盖,因此,灾民们的饮水问题随而严重,住在这里的人们,靠近河者便吃黄水,离河远一点的便以坑中的积水为饮……如积水干涸,便须走数十里往汲。” [6]看来“决口时遍地泽国,合龙后又嫌水源干涸”的现象在泛区内普遍存在。花园口堵口后,很多地方水源奇缺,“飞沙积地两丈余,赤地千里,一片不毛,形似沙漠” [7],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同时,由于“黄水冲刷势猛,且携沙很多,原有的沟渠河道及灌溉设备,被洪水冲坏”,加之“沙土淤积,将旧日的水井湮入地下,灾民的饮水都成问题,更谈不上灌溉” [1]。这种情形在豫东泛区十分严重。其实,即使在黄泛期间,由于泛流水势变化无常,枯水期内水势小时也易形成旱灾。“朝为汹涌急流,夕有黄沙平野”就是对黄泛水势变化无常的真实描述。据1941年的调查,自太康大隆岗向正西经大新集至周家口以下至省界的泛区内,“支流纵横,淤滩满目”,“水涨时漫流四散,深不过数公寸,降落后细沟数道,宽不过百公尺。” [8] 此情形极易形成干旱缺水的状态。
  通航里程缩短、航运能力大大降低是河流被淤浅产生的又一后果。如“1938年黄泛前贾鲁河平水期水深可达5米,位于扶沟县境内沿河市镇白潭以下可通航长达20米的帆船;从阜阳、周家口来的木帆船,满载客货上溯可直抵吕潭等沿河埠镇,5吨以下的小木船可以沿双洎河到鄢陵、洧川等地。”[9]1947年花园口堵复后,遗留下的贾鲁河床宽而浅,木船只能到达扶沟县城,就无法上溯,吕潭、白潭等凭靠航运而繁荣的工商业城镇日趋萧条。
  二、地貌改变
  大量的泥沙堆积,不仅使泛区水系紊乱、引发新水灾、易肇旱灾、水运衰落,还使得微地貌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在豫东泛区,因历经九年洪水的泛滥、冲刷、淤垫,“一旦水退土地涸出,原先广大无垠的平原,现在变成一片高低不平的荒漠了” [10]。以前有些较高的地方,因冲刷的结果,现在变成低洼之地。以前有些较低的地方,因为垫淤的结果而变成高地了。当然本来高的地方,变成愈高,本来低的地方变成愈低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好多房子,有的深深地整个埋在泥土中,有的则露出半截或一个屋顶。如扶沟“八年黄泛,各处水流快慢变化很大,沉积物的层次厚度极不规则,平均淤高3米。西北部高岗岭地周围淤高后,降成矮岗土丘,遍布全县的小岗土岭、岗沟、坑池多被淤成平地。未被黄水淤积的土地,变成易涝低洼区。原有的房屋几毁于黄水,百不余一,极少幸存的楼房瓦屋,被泥沙淤积到屋脊、窗棂,枯树仅露上梢。碑碣石雕,埋没难寻。曾繁闹一时的崔桥、白潭等集镇,栉次鳞比的店铺,荡然无存” [11]。太康境内“随着黄水的涨落,大量的泥沙沉积,坑壕被填平,平地淤高2米~3米,厚者达4米~5米,村庄房舍淤为平地,庙宇和土岗,亦多埋入土中,甚至屋脊也看不见。树木全部淹死,遍地芦苇丛柳,残碑枯树,渺无人影,广袤达数十里” [12]。西华、尉氏“堆积黄土浅者数尺,深者愈丈,昔日房屋、土岗已埋入土中”。而且淤积过甚地区,与邻区相对高度常有变动,“今岁地势较低满潴黄水之地,经过大量淤积结果,有的反较邻区为高,于是此地泛水自将迁就其他低地” [1]。因此,迁徙不定的泛流使豫东泛区的地表形态不断地发生改变。此种情形,在豫东泛区内并不少见。尤其是黄泛主流长时间经过地区沉积的大量沙粒,在花园口堵口之后,受风力吹移成为沙丘。一般高度在1米~3米,在过去原来有沙丘的地方,如中牟县朱仙镇等地,沙丘则高达10米以上,长宽各数十米,形成典型的沙丘地貌。

  此外,豫东黄泛区河槽内沉积的大量粗沙粒在水力和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下还形成了故河道高地、故河道滩地、故河道洼地、故背河洼地等多种微地貌形态。如贾鲁河,黄泛期间被黄水全部侵据,因受黄泛主流的刷蚀作用,原来的河槽断面大增,黄水退后,河槽内仅有贾鲁河细流涓涓,河身与河谷平均之比约为1∶50,河谷内沙土满布,形成宽达十几里的河道滩地[13]。涡河上游地区也形成许多沙岗,并与死洼地相间出现;中游则形成较多的条形坡洼,微地形起伏多变。
  三、结语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大大加强了对黄泛区的善后救济活动。虽然其着眼点在于救济难民、恢复泛区生产,但在其推行的过程中客观上为治理恢复泛区的生态环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堵复花园口、开展土壤复耕工作使泛区土地涸出,难民返乡居住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而植树造林、治蝗等工作则直接起到了治理改善泛区生态环境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因素使得善后救济活动进展极其有限,所取得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使泛区的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韩启桐,南钟万.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M].北京: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1948:6-45.
  [2]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56.
  [3]罗来兴.1938―1947年间的黄河南泛[J].地理学报,1953,(2):241.
  [4]肖铭.论1938―1945年豫东黄泛区的社会救助[D].郑州:郑州大学,2004:15.
  [5]社论.颖河溃决泛滥成灾,即将疏浚堵塞缺口[N].大河日报,1947-08-31(2).
  [6]孙泰华.触目惊心话扶沟[N].大河日报,1947-01-19(4).
  [7]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黄泛区[J].行总周报,1947:61-62.
  [8]豫皖黄泛查勘团查勘报告书[Z].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档案号:MG4.1-124.
  [9]徐有礼,朱兰兰.略论花园口决堤与泛区生态环境的恶化[J].抗日战争研究,2005,(2):155.
  [10]史镜函.黄泛区的灾情和新生[J].观察,1947,2(3):16.
  [11]扶沟县志编纂委员会.扶沟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90.
  [12]太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康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95.
  [13]夏开儒.豫东贾鲁河流域的黄泛沉积[J].地理学报,1953,(2):246.[责任编辑 吴明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