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职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慷慨

  摘要:传统文化在形式上的崩解和技术文化的飞速更新,促进了其在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中的渗透,高职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更加剧了其渗透的趋势,并导致了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
  关键词:高职教育;多元文化;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75-02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诞生于20世纪末期的中国高职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蜜月期”,异于过去中职教育由于定位问题,只见技术不见“人”,学校人文精神贫乏,师生人文素质下降的情况,文化渗透在高职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对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及其结构层次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只不过是先有文、化这两个单字而后才有合成文化一词。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文化的定义众多。据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出版的《文化的概念》一书,他们共搜集了160多种定义。大多数学者认可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活方式的总和,即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狭义的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制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民情民俗、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
  文化的结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人们对此认识不一。张岱年先生的观念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按照文化的内涵、各个部分的功能和在文化整体中的地位,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物质文化层是人类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和产品的总和,是文化中可以感知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内容,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事物,是文化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水平直接体现在某一种文化的性质和文明程度的高低。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总和,日常所说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准则等,就是制度文化的集中表现。行为文化层是指人们在文化的创造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或地理特征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以民俗民风为主要载体。心态文化层是指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孕育出一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审美观念、思维观念等人类精神活动模式。
  物态文化决定其他几个层次的内容和特征,其他文化层又对物态文化层具有反作用。不管是那一层次的文化,他们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渗透入高职教育当中,对高职教育产生潜在或直接的影响。
  二、高职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渗透
  职业教育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文化对职业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虽然不像经济、政治等对职业教育的约束那样明显、直接,但却更广泛深远,经济和政治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往往以文化传播为中介。职业教育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传承、选择和创造文化来实现。文化的发展要依靠文化的传递与传播,职业教育的过程首先是把现有的文化不断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能力、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使文化得以传递和传播。学习者既是文化的承载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当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能力、行为规范后,又创造性地反作用于文化,赋予文化新的内容和特质,起到了发展文化、改善文化的作用。职业教育还通过选择对文化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整理和更新,使文化具有更规范性,更加便于传递与传播。
  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中,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产生广泛影响。中国传统教育中偏重人伦和社会方面的教育,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有轻视技术和技术教育的观念,曾经从事技术工作的人社会地位非常低,“奇技淫巧”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很长时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举措和近年来长期的舆论导向,逐渐使人们摒弃了过去那种鄙薄实用技术的观念,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扶持,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脑体倒挂”或“体脑倒挂”现象已逐渐消失,社会对劳动本身的认识,是更多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感逐渐增强。
  技术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远比传统文化直接而迅速。技术的变革意味着文化的进步,通常也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更迭发展。从近代技术群的蒸汽技术开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以电子技术为主体的新技术体系,其相关的技术知识,无一不迅速而深刻地进入职业教育的内容之中。现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各国都将其迅速纳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当中,占领最新技术的制高点,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提高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沟通带来了极大便利,加上开放的政策和日渐开放的国民心态,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其对职业教育的渗透不可避免。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渗透要作认真的研究,萃取精华,剔除糟粕,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及其他团体、个人等成为其投资主体多元中的一元,他们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职业教育当中。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当其投资于职业教育,必将会使自身的企业文化渗透进去,这是符合经济学原则的投资与收益问题,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化。企业文化渗透不能绕过职业精神教育,人类的自由与幸福没有职业精神的约束,行业利益就会泛滥,超过一定限度的行业利益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奴役的出现,被压迫者的利益得不到实现,社会就会走向分裂。
  三、文化渗透多元导致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多元管理主体及个人的作用和意义。多元文化渗透对高职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对于满足个人的需求具有特殊的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使高职教育的发展有了政策保证,提高了社会创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高等职业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也带来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也就是管理主体,职业教育发展中也就必须体现管理主体的利益要求。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社会力量,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都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具有互动效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而存在,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使高职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提供能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运用先进生产技术、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以适应性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在知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比普通教育有更直接和快速的效用。高职教育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作为最终目的,并因此而实现它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
  作为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高职教育通过其特有的教育目的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服务,多元文化的渗透,促使高职教育逐步体现受教育者个人的利益、愿望和理想,为受教育者所青睐。高职教育追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毕业即能上岗的特色,这样的“产品”势必受到用人单位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评价学校的声誉和地位的重要参考指标,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教育就会渐渐从中建立声誉,创立品牌。
  多元文化渗透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更大的柔性,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这就必须要给予其宽厚的基础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良好周到的服务,体现了高职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个人需求的价值取向,这也是高职教育获得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也就会认可高职教育对个人具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思信.中国文化概要[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4]王金瑶.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