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路径支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吉双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点。要从提高大学生就业意识、加强综合能力培养、突出专业课教育、深入开展实践锻炼等多渠道入手,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33-02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已经成为中国就业首要问题,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要着眼于经济社会需求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评价指标
  大学生就业能力,从广义上讲是指大学生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从狭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初次找到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1)综合能力。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多种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其中,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是核心能力;(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研究、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可分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研究能力等,具体而言,如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专业水平等;(3)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契合特定的问题情境,在初步解决现实社会各种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行动智慧,从而实现动手能力的增长与提高;(4)就业心理评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对自我和工作岗位的心理认知度。即能否正确评价自己,能否正确评价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发严峻。从劳动力市场反馈结果看,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因。
  1.综合能力普遍不足。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足问题。以经济类学生为例,据调查数据显示:46.2%的单位认为目前大学生合作能力一般,15.9%的认为合作能力较差,只有37.9%的认为能够合作。大学生组织能力也亟须提高。调查数据显示:49.5%的单位认为当今的大学生组织能力不佳,甚至有11.7%的认为很差,只有22.5%的认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1]。
  2.专业能力不扎实。据统计,80%以上在校大学生认为,面对就业压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充分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石。“真才实学”是将来大学生就业的基础。但现在大学生专业能力不理想。以经济类大学生为例,调查结果显示,65.1%的单位认为目前毕业生专业能力一般,19.4%的认为能力很有限,只有15.5%的认为还可以。有55.6%的认为经济类学生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性[2]。
  3.实践能力缺乏。如今的大学生,只有20%的人有机会在校期间参加社团活动,其他80%的人却很少有机会参与社团活动。有相当多学生忽略了社会的存在,沉浸在学校的环境里。由于学生接触社会少,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生发现很难融入社会。一个重要表现是不能很好的与单位的同事相处,很多大学生因为与单位和同事都相处不好,出现工作二三个月就干不了的现象。
  4.心理承受能力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不好,没有良好心态,或过于自卑,或过于自负。前者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后者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两者都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
  1.大学教育体制的不完善。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一是严进宽出的机制不合理。中国的大学教育过于宽松,要求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未能扎实掌握知识,没有很好约束自己,浪费了宝贵时光。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习惯于在课本上得到知识,理论能力很强。但有些理论已脱离社会,很多方面所具备的理论无法应对社会的需求。虽然开设了实验课,但这些实验课也往往是室内虚拟的并有条件限制,与实际情况也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三是高校还未建立与用人单位联系机制。相比而言,我们很多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够,难以按照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
  2.社会教育理念的不科学。首先,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养成了对父母依赖太强而不能自立的习惯,甚至有些大学生仍以“孩子”自居,不能承担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父母的溺爱和失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性格上有缺陷,难以适应社会。其次,中国中学应试教育问题严重。应试教育使学生只读书,读死书,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学生。最后,高校教育定位不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定位不明,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选配不合理。一方面,现在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似乎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专业学的理论性较多,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大而全,多而全,却不精。与同期竞争的一些专科生相比,虽在学历上有差距,但专科生多年的定向、定专业技术的培养,使其在技术上大大超过大学生。另一方面,从教师配备上看,专业课课程教授不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欠缺。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应用型大学,教师来源多元化,并特别注重对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的背景要求。而中国许多教学型大学,教师大多直接来自应届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满堂灌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对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   4.社会对大学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市场方面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没有实力就无法在社会有一席之地。从企业方面看,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学历、性别、年龄与证书等因素。同时当今大学生面临的竞争群体,不仅仅包括同为大学生的其他人,也包括一些下岗再就业的无业人员,相比之下,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紧密配合,全面推进。
  1.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一是高校要多设立社团,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搭建平台。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从中学习为人处事的技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学校要减轻大学生学业负担,适当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培养大学生辩证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展挑战杯比赛、科技大赛、“校园文化快车”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开展情境模拟面试,培养大学生应变能力和稳健的心理素质。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培养大学生组织协调能力。
  2.高校要更加突出专业课的教育,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是高校的优势。因此建议高校着眼于就业的现实需要,要更加突出专业课程的讲授。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让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改进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增加专业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正的专业操作过程。增加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充裕的业余时间里,让大学生多钻研自己喜爱专业的相关知识,学习第二专业,考取资格证书,如外语证书,计算机证书等,拥有比竞争对手更扎实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3.高校要为大学生实践创造必要条件,提高操作能力。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领导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会上一些重大活动,如招聘会、大型运动会志愿者活动、会展等。高校教师则要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给课题、压担子,督促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把此项活动结果作为考核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倡导在校大学生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到社会兼职、做义工给予时间支持。
  4.政府要加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发展经济是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途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家要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中小企业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政府还要增加在校大学生就业培训资金的投入,如增加实验设备硬件资金,培训基金,创业试验基金等。
  参考文献:
  [1] 孙小强,曹荣,陈权,荆谷平,朱建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1):49-52.
  [2] 黄宗远,蒋团标,曾鹏.宽口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6,(3):18-21.
  [3] 张俊瑞,刘东霖.中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5,(9):75-96.
  [4] 万玉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新思路新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9-02-05.
  [5] 扬莉.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关键[N].中关村,2010-01-06.
  [6] 刘吉双,郭翔宇.经济类本科人才新型能力培养体系[J].北方经贸,2009,(5).[责任编辑 吴明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4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