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利益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芝灵

  【摘 要】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要解开利益之谜,就要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当诉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方法是在历史性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结构在先的原则,运用抽象力从现实中的“个人”出发,以此指导利益问题的研究是理清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的前提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利益;法哲学;抽象力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6-0025-02
  利益问题是当前经济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代的发展已经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的研究。任何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以某种方法论为前提,不同的方法论将导致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结果,用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指导利益问题的研究是理清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的前提。
  
  一、利益的出场路径
  
  理论界历来对“利益”多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从经济的角度、从物质利益的角度去使用这个概念。但是,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熟知非真知,恰恰是对这个人们看起来都十分熟悉,从而运思不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地反思。现实说明,这一反思正是通向正确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桥梁,只有从马克思经济学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把握利益概念。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利益是出现频率较多的概念。但由于马克思并未在自己的经济学体系中明确界定这一概念,因此“利益”历来未受到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者的重视。其实,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对利益的正确理解才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出发点。起初,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他早期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法和法哲学上。众所周知,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物(占有物)和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从法哲学的视野开始探索人的问题。早在1837年11月给父亲的信中,马克思已提到自己正编纂一个涉及一切法的领域的法哲学体系:“我在前面叙述了若干形而上学的原理作为导言,并且把这部倒霉的作品写到了公法部分,约有三百印张。”正是通过对法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注意力转向市民社会,并得出结论:“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当然,我们也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观念分析的层面上,还必须考察马克思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事实上,马克思自己已对我们做了如下的提示:“我作为莱因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因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当马克思回顾自己在《莱因报》工作期间对有关物质利益的争议感到困惑时,这样写道:“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这段重要的论述表明,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研究,马克思告诉我们:要解开利益之谜,就要对市民生活进行解剖,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当诉诸政治经济学。可见,利益只有与政治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才可以真正揭示其内涵。
  
  二、利益的研究方法
  
  首先,马克思坚持理论研究的真正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他指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他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这种关系本身也是每一个“现实中的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间结成的关系,并且这些“现实中的个人”在这种关系中进行自主选择活动来实现自身利益目标。依据这一原则,以现实的、处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的个人作为观察和研究现阶段利益问题的出发点就是题中之义了。
  其次,马克思认为,理论研究特别是经济学的研究,“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这种“抽象力”是辩证的。他在谈到商品之间互为价值的镜子时写道:“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世间,既没带着镜子,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它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抽象力”的运用是达到把握研究对象内在结构及其活动规律的前提。当前利益主体纷繁各异,利益分配错综复杂。但是,这种表象又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包含着一定的逻辑。现实生活的逻辑,必须用“抽象力”来加以把握。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利益关系的具体剖析方法和他对未来社会利益关系考察的视角,运用“抽象力”对我国当前利益关系进行逻辑分析,从而为现实生活展开思路。
  再次,马克思主张,只有当研究者能够以自我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在的时候,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过去。马克思这样认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也就是说,重要的是通过对现在的批判性领悟,找到研究过去问题的正确的立场和切入点。只有正确地理解过去,才有可能高屋建瓴地认识现在,即做到历史性与历史主义的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关系的问题带有历史特征,其缺陷是历史的产物,其扬弃也只能是历史的过程。对此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改革战略战术的选择。历史考察不仅是对历史状况进行描述,更为重要的是从历史的对照综合中去认识其内在包含着的逻辑经验,看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分析这种影响在哪些方面而得到表现,表现的程度如何,发生的原因何在。
  最后,马克思强调经济理论研究真正的兴奋点是范畴在现代社会中的结构关系,而不是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他写道:“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他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种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蒲鲁东)(在历史运动的一个模糊表象中)的次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也就是说,马克思强调的是结构在先的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剖析当前社会的利益矛盾、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切入点就是我国当前利益结构的现状,更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要分析当前劳动利益――资本利益结构的现状。只有明确这点才有可能找到引起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根源,探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并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
  【责任编辑冯胜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5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