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甘正霞

  提要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能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因素。没有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方面的指标,业绩就无从展示,评价也不可能进行。本文通过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比较研究,为企业合理选择指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不同类型间指标的比较
  
  指标按不同的标志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等。当前最为流行的评价指标分类是将其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一)财务指标。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就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数量反映,是总结和考核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财务管理目标、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国内外关于财务业绩指标的研究很多,国家财政部(1999)在《企业财务通则》中为企业规定的三种财务指标为: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运营能力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包括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营业收入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平衡计分卡中典型的财务指标有: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报酬率、现金流量和经济增加值等。
  财务指标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计算,便于理解和比较,指标数据易于获得,便于操作,据以计算财务指标的数据通常是以货币方式表现的,因而便于定量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财务指标具有强烈的短期性,容易受到会计政策的影响,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使财务指标发生较大的变化。财务指标只反映过去业务的结果,无法反映产生结果的动因,也不能反映当前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
  (二)非财务指标。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也相继出现,传统的财务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在新形势下的信息需求。为了使企业管理层关注那些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做出有利于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决策,在传统的财务信息系统中引入非财务数据势在必行。
  非财务指标的外延相当广泛,大致可分为客户、员工、市场、内部业务流程、创新、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来,主要有:(1)市场营销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市场增长率、市场收益率、企业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发展潜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价格竞争力等;(2)客户满意指标,主要包括产品交货及时率、客户保持率、客户流失率、客户获得率、客户忠诚度等;(3)员工满意指标,主要是指员工对生理(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安全(如失业保险、意外事故、医疗保障)、尊重(如晋升机会、奖励)、社会交往(如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自我实现(如发挥个人特长、满足感、成就感)五个方面的满意;(4)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主要有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贡献率、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工艺改造能力等;(5)业务流程指标,主要有生产能力利用率、机器完好率、设备利用率、完全生产率、产品退货率、产品返修率、产品维修期限、成本降低率等;(6)社会生态环保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减少能源消耗类指标、控制污染类指标、环境改善投入类指标。
  非财务指标与公司的长期战略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可以成为更好地衡量未来财务业绩的指标,更少地受到外来“干扰”。但是,非财务指标的改进难以用货币来衡量,使非财务指标的改进和利润之间的相关性较难把握,并且管理人员在非财务因素方面的努力很难立刻显示出成果来,因而不易贯彻实施。
  
  二、不同行业间的指标比较
  
  不同的行业,由于业务特点不同,评价指标选择的侧重点也不同。关于各行业指标体系的文献资料较多,本文对具有代表性、较全面的指标归纳如下:
  交通行业运营效果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指标(包括运营总收入、运营总成本、平均运价率、运营利润、利润总额、单位成本等)、劳工工资指标(包括职工总数、平均工资、全员出勤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技术与消耗指标(包括完好车率、车辆平均报废时间、车辆大修平均间隔里程、大修车数、车辆大修平均停厂车日、发动机大修平均间隔里程、轮胎平均报废里程、车辆平均故障时间等)、安全指标(包括行车责任事故次数、行车责任事故伤亡人数、行车责任死亡事故频率、平均行车事故费用、职工工伤事故死亡率)、社会与服务指标(包括环境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企业上缴税金、正点率、车厢服务合格率、车厢整洁合格率)、运营指标(包括乘客密度、运送速度、车日行程、里程利用率、工作车率、总行驶里程、运营里程、载客里程、运营线路条数、客位数、标准运营车数、客运周转量、客运量等)六个层次构成。
  航天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率、民品销售收入增长率、民品投资回报率)、修正指标(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人均创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定性指标(包括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生产管理、质量安全保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财务管理、民品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三个层次构成。
  航运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财务目标(包括偿债能力、资金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市场和客户(包括新兴市场货物运输率、客户留失率、目标客户运输率、客户满意度)、内部营运(包括营运数量、营运质量、营运效益、货运安全)、学习与成长(包括研究开发费用率、职员的知识水平、职员生产效率)四个层次构成。
  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由财务状况(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增长能力)、核心业务(包括市场表现、业务创新)、生产运作(包括产品生产、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率、人事变动率)、社会责任(包括社会贡献率、社会公益贡献、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五个层次构成。
  
  三、研究结论
  
  (一)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的趋势。财务指标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表现的表象、结果和有形资产的积累;非财务指标则是通过经营管理系统获得的内因、过程和无形资产的积累,对企业整体的盛衰成败关系极大,是本质的东西。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共同评价企业绩效,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普遍认为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可以弥补财务指标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使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二)不同行业,由于业务特点不同,评价指标选择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企业业绩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各自关注的利益着眼点的不同,因而我们不可能设计出一套适用于所有评价主体和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任何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都不是万能的,都要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企业只有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指标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经营业绩评价的作用。
  (三)评价客体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不同,会影响评价主体的评价目标,进而影响评价指标的确定。通常需要考虑的内外部因素主要有:(1)社会经济发展。工业时代,竞争集中于如何将新科技尽快地应用到实物资产上创造效益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财务资产和负债,因此财务指标足以评价企业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效率和效果。而在信息时代,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上,相应地企业需要更加平衡地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来进行业绩评价;(2)竞争状况。比如,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由于其他厂商难以进入其市场领域,竞争压力较小,所以其主要精力可能放在收入和利润等财务方面,以简化评价,节约成本。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将越来越注意自身竞争优势的开发,因而业绩评价也必然出于战略要求而相应扩展到任何有助于激励经营者提高竞争力的方面;(3)发展阶段。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可分为创业、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特点不同,评价指标的选择也应该有所区别。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孙薇,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崔毅,邵希娟,现代财务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南剑飞,赵丽丽,张成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商业研究.
  [4]王军利等,城市公共交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
  [5]供菲菲,丁建飞,石勇,航运企业绩效综合评价[J],水运管理,2005.
  [6]许斌,航天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2006.
  [7]白玉,制造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0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