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五峰县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俊华

  一、五峰概况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原名长乐县,1914年更名为五峰县,198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县土地面积2,372平方公里,辖5镇、3乡,总人口20.8万,其中土家族人口占67%。五峰自然环境独特,素有“仙源”之称。境内峰峦叠翠,碧水长流,水能、矿产、森林特产、旅游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五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盛产特产的地方,并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共有特产资源11类160个品种,其中年产茶叶2,800多吨,如“天麻剑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以优良的内质享誉海内外;年产白肋烟8~10万担,是全国白肋烟出口供货县;境内生长中药材195类812种,年产700~800吨;年产香菌200多吨。境内还盛产核桃、板栗、柿子、猕猴桃等土特产品。
  五峰水能资源和矿产丰富,拥有可开发利用的河流13条,理论蕴藏量达30万千瓦以上;已探明的矿种有20多种,其中重晶石、方解石、白云石、硫铁矿、石英石、高岭土、原煤等非金属矿都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其中方解石储量6,000多万吨,可年产30万吨以上品质优良的稀有矿泉水。经江汉石油管理局石油勘探队勘探,初步确定五峰为建始等八县市贮油中心地带。
  五峰更是“纯天然”旅游胜地,境内青山秀水,气候宜人。被誉为长江三峡后花园的百里柴埠溪,集大小景点122处,奇山异石,山水相依,风景秀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植物基因库”的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于第四纪冰川时期,距今约1.3亿多年,其内珍稀树种群落被称为生物活化石,保存着几十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以长生洞为代表的神秘地下溶洞群遍布全境,被国际洞穴组织誉为“溶洞王国”。神奇的白溢寨暑天冰穴,冬天热气蒸腾,夏天冰冻三尺,为地球同纬度地区所罕见。
  五峰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自治县成立以来,以水能和山地资源开发为先导,形成水电、林特为机翼的经济起飞格局,使今天的五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速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林特资源得到利用,财政收入达到7,000万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1,40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63元,城乡居民储蓄2.2亿元,人均存款过千元。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五峰经过全县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集中反映在:工业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后续财源项目严重短缺。今后一个时期,五峰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全县“一龙两翼三角四县”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开放活县、调整强县战略,着力打好财源建设、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攻坚战役,使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把一个繁荣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五峰全面推向21世纪。
  
  二、五峰农业现状
  
  五峰是典型的农业型山区小县,历史上主要生产包谷、黄豆、洋芋。短缺经济年代,曾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但终因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仍然是农业的主要品种。“八五”时期,随着该县粮食生产能力的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念好粮、烟、茶“三字经”的农业发展战略,种植业结构开始得到有效调整。进入“九五”时期以后,农林牧副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粮经作物产值比达到35:65,多种经营产值比重达到70%,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十五”期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多种经营开始“由副转正”,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从“八五”期末的49.6:25.0:25.4上升到33.0:41.6:25.4,传统大宗产品基本稳定,特色名优产品有较快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和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随着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理念的提出,该县农业正处于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转换时期。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主导产业日趋明显、生产基地逐步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利益连接机制得到重视并开始探索。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以上12家,年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7%,提供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县围绕龙头企业建设绿色基地100多万亩,90%的农户进入产业链,每年可获取收入2亿元以上。但就总体而言,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周边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和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工作切入点把握不准。产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有些地方,一提产业化就是建大企业、大市场、大基地,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受资源禀赋限制和市场分析失误,没能准确定位本地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中造成产业化发展缓慢或发展不起来。一些地方,对产业化经营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在主导产业和产品的确立和培植上,停留于相同产业布局调整和量的增减,开发和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和名优特产品的力度不够;在龙头企业建设上,思路狭窄,畏难发愁,缺乏用改革的思路探索解决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的办法。
  (二)主导产业、产品优势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主导产业多而散,形不成大的规模和气候,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化现象,主导产业、产品不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差。就全县目前来说,除采花毛尖茶、天麻剑毫茶、长峡茶酒外,在县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产品为数极少。
  (三)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这已成为制约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最突出问题。目前,该县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仅3家(山山林业集团、长峡酒业公司、宏力魔芋公司);全县仅有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没有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不足100万美元,仅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1%。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产品格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外向度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只有宏力魔芋。同时,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档次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受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制约,影响了农产品出口,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关系不完善。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加销各环节连接松散,仅有少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多是市场买卖关系,即便签订收购合同,也是“带而不连”,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关系。产业化诸环节的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为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对产业化经营缺乏战略合作和长期预测。
  (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产业化载体缺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以高效率的组织载体为依托,有赖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受多方面因素限制,该县缺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真正能够代表和维护农民利益,把分散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的中介服务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抓手,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按照“纵抓龙头,系列延伸;横抓基地,规模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培植规模化生产基地。依据市场、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要把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到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来。全县要按照“高山主攻林药烟,中山主攻魔菜畜,低山主攻茶薯粮”的规划要求,建设采花茶叶经济带、牛庄湾潭药材经济带、长乐坪蔬菜经济带、仁和坪傅家堰养殖经济带、渔洋关五峰镇加工经济带。坚持以扩大面积、增加总量的外延调整为主向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内涵调整为主转变,努力压缩土地密集型传统产品,重点培育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名特优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形成产业化格局。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按照“大、高、外、多”要求,采取“改、建、扩、联”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集信息、技术、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群体和产业化经营集团。加快龙头企业建设,要突出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与整合资源相结合。集中抓好五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营销、经营等项目,积极推进山山林业集团、采花中心茶站等龙头企业的改制,加快民营化进程。三是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立足资源优势,对外招商引资,把渔洋关食品加工工业园区、五峰镇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采花名优茶加工工业园区“盘大盘强”,发展板块经济,形成聚集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一是要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开发、高薪聘请专家、建示范基地、买断技术等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开展紧密的科技合作。二是要大力培植农业科技载体,建立科技示范园。通过建立1~2个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园区,把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员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带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提档升级。三是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利用党成校等载体,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和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技术,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要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创办、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入WTO后,该县农业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着眼提高该县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应注重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在这方面,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并把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要求导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应尽快建立有机茶种植、加工标准,这是该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突破口和当务之急。
  (五)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专家+法人+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实践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三种机制:一是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恰当处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农户双赢。二是行为规范约束机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采用合同、订单、契约、入股联营等多种经济和法律手段,严格约束各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三是风险保障机制。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在加工、流通环节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用于调节天灾、减收之年农民收入和抵御市场风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