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银行利率改革方向:利率市场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敖春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利率市场化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强调遵循价值规律,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的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供求变动,并通过后者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是一种最一般、最基础、最有效的安排。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自然也不能例外。
  (二)利率市场化是优化资金配置的客观要求。优化资金配置是利率的主要功能。过去,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使得利率不能很好地反映资金供求,利率丧失了价格信号的功能。而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真正成为信贷资金的价格,从而引导资金由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实现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是完善利率体系,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需要一个中介目标,而市场化的利率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想选择。我国目前是以再贷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由于再贷款利率的确定并非以市场利率作为基础,因而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真实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就相应地受到限制。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根据市场化的利率确定基准利率,并通过变动基准利率或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调控。此时,中央银行的调控工具将具有更大的作用空间。
  (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客观要求。我国金融与国际金融接轨的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缺乏管理利率波动带来市场风险的经验,与外资机构普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将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
  
  二、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
  
  (一)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利益约束机制。一方面国有企业仍然具有“预算软约束”特征,资金需求弹性很
  小,不怕利率高,只怕借不到钱,国有企业连本金都可以不还,利息的约束自然就很小了;另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必然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这使国家、银行以及国有企业职工难以承受。
  (二)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高低变化反映着资金市场的供求,因此没有一个发达和完善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存在一个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已初步形成以同业拆借为主的短期资金市场和以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为主的长期资金市场,但从总体而言,我国的资金市场还不够统一和规范,货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各市场均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效率和管理、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的规模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不利于市场利率的最终形成,同时还影响着利率调节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金融机构对利率的调控、反应不灵敏。金融企业对利率信号反应不灵敏,利率市场化缺乏一个良好的微观金融制度基础。
  (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不健全。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应该通过间接的货币工具来进行,通常是以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采取利率政策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实施对经济的干预。而我国中央银行过去主要运用直接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近年来逐渐摸索着使用间接的、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但还不成熟。如,公开市场业务开办时间还不长,再贴现业务量还不是很大,存款准备金在我国的作用还不太突出等,都可能制约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骤是,先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然后将已完成利率市场化的货币市场与普通存贷款市场进行对接。由于我国目前货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按照这种一般模式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形看,应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1、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与培育货币市场并举,提高货币市场上形成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2、在放松商业银行不同货币利率管制中,应当先放松对外币利率的管制,后放松人民币利率管制;3、对商业银行的不同业务品种,应当依据不同市场主体对利率信号的敏感程度,遵循先批发、后零售的顺序,先放开贷款、后放开存款;4、对于存款,先放开大额存款、后放开小额存款;5、在放松贷款利率管制进程中,及时扩大利率浮动幅度、逐步简化利率种类;6、在贷款利率制定权安排方面,先由各商业银行总行根据企业信用评级确定全行统一的利率标准,条件成熟后,再将贷款利率制定权逐级下放;7、在银行利率的安排上,先放开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银行利率,再放开国有商业银行利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