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庄晨

  提要本文首先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分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再从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得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现在呼唤的是汇率弹性机制。从而进一步给出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的配套措施。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剖析
  
  当今国际主流认为人民币应当升值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人民币本身的汇率过低,人民币汇率应确定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2)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经济低迷,我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我国加入WTO两年多,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出口大幅增加,贸易顺差大幅增加。(3)我国的外汇储备过于庞大。2002年外汇储备为3000亿美元,2003年末达到4000亿美元。2004年更是盘踞在5000亿美元。(4)我国的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的世界通货紧缩。近年来,我国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导致日本和欧美通货紧缩,结果要求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承担相应责任。
  尽管目前进出口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对人民币升值构成了一定压力,但仍有不少化解的工具与方式。国内的经济形势,如今年GDP增长速度、宏观调控的效果、通货膨胀因素将持续多久、国内经济未来形势等问题,仍然相当不确定。我认为,在诸多市场因素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从稳健的角度考虑,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宜再给市场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但从长期来看,应该为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创造条件,而不是把人民币汇率永远固定在一个水平上。
  总之,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从短期来看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从长期来看,应该创造条件逐渐放开对人民币汇率与资本项目的双重管制,并将这两种管制转化为市场化的汇率机制,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寻找最优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既然在短期和长期中,存在不同的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那么,这一选择的范围到底有多广呢?我国政府究竟有多少操作的空间?
  
  二、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
  
  1、“两极制”不适合我国。我国特定的汇率政策的目标决定,一方面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同时还需要保持货币当局对汇率水平及时调整的能力。两极制的汇率,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目前,我国的客观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我国采取过于固定或者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
  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如共同货币,或者货币局制度。从一方面讲,虽然可以保持较强的公信力,稳定的汇率水平。但是,汇率水平完全固定意味着我国货币当局必须放弃,把汇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宏观经济或是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另外,在国际资本流动没有被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也会削弱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可以灵活的调整对应各种冲击,同时也可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但是该制度必须由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持,本国居民和企业要有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和手段。我国的金融市场处于发育阶段,尤其是外汇市场,市场的参与者,市场中的交易受到了政府当局的严格限制和管制,市场交易的规避和品种十分有限,故也明显不适合。
  2、中间汇率制。采用这种汇率制度的国家倾向于在保持经济决策自主性的基础上,以期通过盯住美元或一揽子货币实现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政策目标。然而无论实行带有固定性质的盯住汇率制还是带有浮动性质的管理浮动,他们都存在负面效应。
  (1)固定性质盯住制的负面效应。盯住汇率制在先行国际汇率制度下,并不能有效降低名义汇率的波动性。鉴于当今国际汇率制度的主流是浮动汇率制,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汇率是自由浮动的,盯住货币实际上也是随着发达国家货币一起自由浮动的,因而与本国经济脱节,导致了汇率对经济的非均衡干扰。
  (2)“浮动”性质管理浮动的负面效应。浮动汇率适用于发达国家,因为市场完全相信这些国家。他们会从贬值中受益;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管这些经济体有何区别,他们都容易受到自我产生的恐慌机制的袭击,于是汇率大幅下跌,甚至发展成经济危机。
  (3)我国目前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和我国不断多元化的贸易投资结构,不利于名义有效汇率稳定。单一盯住美元,世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发生波动会带来国内贸易品价格的相应波动。如果这种波动是频繁的,贸易品价格也会频繁波动。
  
  三、人民币升值压力呼唤汇率弹性机制
  
  当前,国际社会众说纷纭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实质上是“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机制”问题。近年来,市场对人民币需求有升、有降,变化幅度很大,对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呼声从未停止,到目前人民币汇率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正因为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目前的人民币升值问题,才应并入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机制问题中,站在世界经济的高度,从全球金融的角度,通盘考虑,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义务和权利。如果说购买力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在实际生活中,外汇供求关系变化往往引起汇率的短期波动。外汇供求主要受贸易平衡、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或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都会增加外汇供应,造成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此时,本币升值,以外币计的出口商品价格提高,以本币计的进口商品价格降低,可以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使贸易达到平衡。
  学术界以贸易平衡作为判断短期内汇率水平是否适宜的标准,认为适宜的汇率水平应使一国贸易平衡,进出口基本相等。但是,从贸易平衡来看,短期均衡汇率的计算结果亦不同。主要是在汇率变动对进出口额影响程度的判断上,存在不同观点。如果以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为权重,计算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可知,目前人民币大约低估了4%。也就是说,理论上人民币升值约4%就可以使进口和出口基本平衡。由于我国的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一旦人民币升值,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很可能出现贸易逆差。
  事实上,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基本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中,我国进口元器件和原材料,加工组装成品,赚取少量加工费。加工贸易出口额中,绝大部分是进口的元器件和原材料价值的转移。因此,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的影响较小。受汇率变动影响的主要是一般贸易,从1999年起,我国的一般贸易就已经出现了的逆差。2003年一般贸易逆差为57亿美元,2004年达到了90多亿美元。如果按一般贸易平衡计算,人民币不存在升值压力。
  若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综合考虑(即国际收支),适当的汇率水平应是使国际收支达到平衡的汇率值。据此判断,理论上人民币升值7%左右是一个比较适当的选择。这是在没有考虑热钱炒作和美元贬值等因素做出的估算。如果美元如人们预期的那样贬值15%,则人民币兑美元升值7%就已接近购买力平价法估算的长期均衡汇率。
  总之,从长期走势看,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压力。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结果显示,当前人民币低估了22%;而以贸易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计算的人民币短期均衡汇率结果则表明人民币的低估幅度分别是4%和7%。当然,利率、经济增长造成的人民收入差距、心理预期和政府干预政策等诸多因素,都可以通过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汇率产生影响。受数据和工具的限制,对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定量分析很困难,只能给出一个基础性判断。我认为,我国的利率水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升值压力,但压力正在减弱;外汇储备、市场预期、美元走势和体制因素放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四、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配套措施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汇率弹性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综合推行一系列配套措施和改革。
  1、加速外汇市场建设,把普及金融理论、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作为政府政策的配套工具。影响名义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要利用行为金融理论和博弈论来研究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特征,研究不同环境下的策略性引导方案,并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和金融工程理论提供的方法,研究如何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研究特定环境或应急状态下的金融创新方案。前瞻性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不仅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也必须同时兼顾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初目标,才能达到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预期效果。
  2、加速利率市场化,适时推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金融市场的效率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必须伴随本币区域化或国际化的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降低汇市波动的风险。而利率市场化是本币区域化或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应该先行。唯有在利率市场化下才能灵活调节国际资本的流动。一个已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在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时,国内货币供应量扩大,随即引导利率下降,进而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和刺激短期资本的流出。反之,若不是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面对短期资本的流入,政府虽可以采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以抵消货币供应量增多的影响,但却无法有效抑制短期资金的持续流入,或是引导其流出。因此,我国应加速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账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3、关注实际有效汇率,并列为政策调控的对象和决策考虑的因素。从稳定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应该以稳定出口增长为目标,来调控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方向,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我国必须通过货币政策有效地调控实际有效汇率,使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方向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4、在汇率调整和汇率制度转换过程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主要是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的保护。要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加强对农村的转移支付,以减少汇率上升对“三农”的不利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