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证券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一系列的偏差。本文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并提出提高个人投资者投资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投资者;认知;偏差
  中国证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2月20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69亿户,B股账户253.36万户。证券市场通过建立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以及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中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是一个健全的市场,表现为投机严重;噪声交易过度,非理性泡沫严重等。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资金规模均偏小,投资水平较低等,投资行为上表现出“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处置效应”、“赌博与投机”、“暴富心理”、“从众心理”、“政策依赖性”等心理和现象[1]。有必要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现象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认知因素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喜欢采用基于直觉的启发法来做出决定,启发式系统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因素和现象,从而做出有风险的或错误的决策。
  (一)可得性偏差
  人们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权重,而对大量的其它必须考虑的信息“视而不见”。例如,2008年股市大缩水的痛苦记忆,许多投资者高估股价下跌的概率,失去了2009年的投资机会。
  (二)代表性偏差
  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如:大多数投资者将好公司的股票认同为好股票。另外,投资者信奉“小数规则”,不管样本容量多小,总认为它能反映总体。
  (三)锚定与调整偏差
  在模糊情境下,人们通常要找一个参照点和锚来降低模糊性,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调整来得出最后的结论,但是调整通常都是不足的,因此不同的参照点将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股票在高位横盘一段时间后,投资者就会接受这个价位,认为这就是该股票的合理价位。
  二、个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情感因素
  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存在着过度自信、厌恶后悔和损失等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投资行为[2]。
  (一)过度自信
  人们在决策中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进而容易忽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投资决策失误的可能性。投资者过于乐观,相信坏的结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夸大自己对局面的控制能力。
  (二)模糊厌恶
  投资者厌恶模糊。第一只股票深发展发行的时候,由于股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人们无法判断股票的收益与风险,所以结果是没有多少人认购。投资者喜欢熟悉的事物,表现为近邻效应或本土偏差,即投资者常常投资于自己附近的地方(熟悉的行业或公司等),而忽视了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
  (三)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
  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发现:损失和获益的心理效用并不相同,客观上的损失比等量获益产生的心理效用更大。收益时喜欢获利了结,损失时感觉麻木,进而深度套牢[3]。另外,为了避免痛苦,投资者常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如“处置效应”:倾向于过长时间地持有账面上已产生投资亏损的股票,担心卖错了。
  (四)沉没成本
  业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不应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最难做到的就是忘掉成本价,不是以一支股票的未来走向为依据,而是看这支股票是否“赚了钱”来操作该股票,需要止损的时候却不断补仓以求降低持仓成本。
  三、个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人们容易受到群体情感的感染,倾向于采取与群体行为相近的行为,甚至放弃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并忽略自身可获得的信息。
  (一)羊群效应
  也就是从众行为,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在股票市场上,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
  (二)庄家情结
  我国的部分个人投资者深信股票价格是由庄家决定,到处打听小道消息,将自己的投资决策寄托在虚无的庄家身上,而忽视对于价格决定的本质因素的研究。
  (三)政策依赖
  投资者对股票价值走势的判断和行为方式不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基本经营信息,而是过分关注政策面的消息,投资者建立多头位置或空头位置的基本依据是政府的政策动向,而不是上市公司的业绩。
  四、对个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建议
  个人投资者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在投资行为上的认知偏差,需要克服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次,就是要提高投资的理论水平,建立起自己的盈利模式,保障稳定的收益;最后,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些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投资策略。
  (一)认识心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
  个人投资者未经专业的投资训练,因此,其自身固有的认知偏差和心理弱点是其投资受限的主要内因。投资者作为弱小的群体,在资金、信息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惟有更加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分析思辨能力,方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二)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投资能力
  个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失败大多跟自己没有成熟的投资理念有关,不了解基本面、技术面以及政策的关系,依赖政策,依赖消息,依赖股评家等等。个人投资者首先需要提高的就是自己的投资理念,经过学习和实践,找到一套符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三)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目前,发达国家市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有反向交易策略、惯性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等。
  参考文献:
  [1]李心丹,王冀宁,傅浩.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11):54-64.
  [2]刘力,张峥,熊德华,张圣平.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249-255.
  [3]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263-2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9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