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扩大我国农村内需的困境与突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国祥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有效选择。我国农村消费和投资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呈现萎缩趋势,扩大农村内需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尽管如此,如果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部署,利用有利时机,有选择地大力推进新农村重点建设,就会将农村内需的最大潜力挖掘出来,实现内需扩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多重目标。
  
  一、扩大农村内需的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当国民经济增长放缓时,就会将扩大农村内需提到重要议程。但这一政策导向受到较多的质疑,主要观点包括:一是认为农村内需扩大不起来;二是认为扩大农村内需的政策无效;三是认为扩大农村内需搞农村建设,往往导致农村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破坏。
  对扩大农村内需的各种质疑都有一定的道理。据估计,2007年农村消费和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足20%,约相当于城镇的1/3。其中,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约为11%,农民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只有5%,仅相当于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的1/4左右。如果从静态的观点来看,扩大农村内需的效果将非常有限。
  受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投资能力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等因素影响,2008年农村内需在全社会的比重仍然呈现出下降的势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5.7%,比2007年提升0.8个百分点。与城镇化率提高相对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中的比重下降到14%,比2007年下降0.4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在全礼会了”的比重下降到32%,比2007年下降近0.3个百分点。
  农村内需在全社会中的比重下降除了受到城镇化水平提高因素影响外,农民消费水平偏低和与农村投资能力不足紧密相关。
  受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费用明显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消费支出约束性加大。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实际增长6 6%,两种增长速度都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0,比2007年下降0.01。
  农村内需不足,特别是与城市(镇)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别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严重缺乏方面。考虑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两者的统计口径不一样(前者不包括县城,而后者包括县及县以下),在计算上重新进行合并整理,结果显示乡村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额之比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缓慢下降态势。
  以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l,2008年乡村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额的比率为0.65,与2007年基本持平。如果与城镇相比,乡村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更加明显。2008年与2004年相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的比率提高了约0.5个百分点,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的比率反而下降了约0.01个百分点。2008年乡村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额的比率与城镇之差达到108。
  收入是消费和投资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农民收入总体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大量农民工回流,农产品价格呈现下降态势,农业增产增收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回落的可能性极大。农民收入预期不好,扩大农民消费和投资确实受到相对大的约束。
  实际上,不但扩大农村内需在保增长上难以起到显著作用,而且政府可调节的手段非常有限,能够发挥作用的手段更加有限。国家采取了补贴等优惠政策,以调动农民购买家用电器的积极性。但是,据统计分析表明,农民对家用电器的需求并不强烈,近年来农民只将新增收入的5%用于购买家用电器。从城乡消费总支出来看,农民家电消费支出只占到1%。把家电下乡作为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措施,其效应相当有限。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保持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大,导致农村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制约着经济发展,极容易形成农村恶性闭路循环。如果没有创新的大思路,不打破这种困境,不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就很难转变,金融危机的冲击就难以有效化解。
  
  二、扩大农村内需的突破口
  
  如何才能突破扩大农村内需的困境?首先,要根据农民的需求,设法调动农民消费和投资的积极性;第二,选择农民需求中最具有乘数效应的项目实施;第三,以农民为主体扩大农村内需的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要好,条件要成熟,具有可行性。
  什么是农民最强烈的需求?我国农民的支出仍然以衣食住行为主。2007年,我国农民衣食住行方面的开销占消费性支出的近3/4,农民新增现金纯收入的65%用于衣食住行开销,农民新增生活消费的现金支出的85%用于衣食住行开销。如果考虑到农民房屋投资,则农民现金纯收入的90%以上用于衣食住行开销,并且这种状况长期没有明显变化。
  除了食品等必需品开支外,农民对改善住房条件和投资生产性房屋建设的要求最迫切。长期以来,农户投资最多的是搞房屋建设。2007年,农民人均新增现金纯收入457.8元,而人均新建和新购住房支出达到470.6元。农民多年的积蓄主要用于房屋建设。我们在农村调研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对房屋投资要求迫切。
  新农村住房建设就像城市房地产产业一样,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如果假设全国20%左右的农民投资新建高标准住房,每户平均投资15万元,则全国农村房屋建设直接投资预期将达到11万亿元,这个数据是2007年我国净出口总值的4倍多。如果再假设农户投资房屋建设的投资乘数是4左右,则农民新建房屋拉动的总投资最高期望值将超过40万亿元。可见,尽快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对扩大内需的效果十分明显。
  如果说上一轮城市房地产和汽车产业拉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加,那么,在制订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城乡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将新农村住房建设启动起来,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农村内需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汽车产业能够瞄准农村,农民的需求同样强烈。
  因此,扩大农村内需应以支持和引导农民搞房屋建设为最主要的突破口,同时引导汽车市场向农村延伸。
  在当前条件下,尽管扩大农村内需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但是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特别是农民需求相对强烈的建筑用材料等价格水平的下降,扩大农民需求的时机较好。当前,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给相当充裕,部分农民工回到农村,劳动力供给也相对充裕。以农村新房屋建设为扩大农村内需为突破口具有较多的有利条件。
  促进农村新住房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改变农村落后的村容村貌,让农民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宽裕的生活。如果农村住房建设能够启动起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回乡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自然就能够迎刃而解。
  促进农村新住房建设意义重大,经济上是否具有可行性?显然,让全国农民新建住房既不可行,也没有必要。但是,我国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不高,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却很大。2007年占全国20%的最高收入组农民年均现金收入超过1万元,是全国农民现金收入平均水平的2倍多。关键是要放活政策让他们实现建设新家园的梦想。就像改革初期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一样,要鼓励农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建设起设施配套的高标准住房,率先享受现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进一步带动其他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三、以农民住房建设为突破口扩大农村内需的对策建议
  
  要以体制创新和政策配套为手段,着力破解制约农民需求的环境因素,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抓紧完善和实施新农村规划。新农村建设已经实践了几年,一些地方已经摸索出有效的经验,需要大力总结,将农民新住房建设纳入到规划中的保留村庄内,并完善公用配套设施。
  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力求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尽早有所突破。一些地方把农村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同起来,对农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按照管理基本农田的方法进行管制,不发放宅基地使用证,不允许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国家在用最严格的手段确保耕地红线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立法,将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针政策付诸实施,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只有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扫除障碍。
  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规划中的保留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拉动农民对新建住房建设的需求。
  要加快农村金融对农民新建住房的支持力度。通过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要拓宽农村金融的服务范围,增加农民消费和投资信贷,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提高贷款满足率。
  要加大对农村建筑材料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民住房建设用物资能够买得到,用得放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