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壮大特色产业
  助推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河流域植被恢复和重建为重点,结合光热、土地、地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葡萄、芒果、石榴、烤烟和种草养畜为支柱,辐射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百里特色农业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并先后引进、培育了攀西阳光酒业有限公司、宇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江农工贸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了芒果协会、石榴协会、葡萄协会等一批专业技术协会。通过紧抓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村经济人在农业流通领域的作用,进而形成具有仁和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混沙拉的芒果、迤沙拉的民俗文化、普达的生态疗养农庄、大田石榴……仁和区拥有特色产业的农村不胜枚举,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并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2006年,仁和区农业总产值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7.5%;农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70元,同比增长10.3%。这些应该归功于仁和区坚持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仁和区的许多农村地处中山区,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在中山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实施,社会参与”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通过集中调研,细致地完成了全区81个行政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仁和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攀钢(集团)公司、成都铁路局等大企业与仁和区结对共建新农村,并提供数百万元的帮扶资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仁和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将农民增收同培养新型农民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区农牧局等有关部门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创新,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根据成人学习和教育的特点,将农业适用技术学校开到田间,办到地头,农业专家针对具体问题现场讲解,现场操作。在进行生产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对农民进行农产品销售等相关经济知识和国家政策的宣传教育,为仁和区培育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仁和农村,今非昔比。通过技术培训,农作物得到科学管理,立新村过去只能当作“风景树”的芒果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2006年,该村依靠芒果人均增收千余元;普达村活跃着一批农村经纪人,每到芒果收获的季节,他们走家串户联系货源,走出普达,与经销商唇枪舌剑,打开芒果市场,成批的芒果被运往北京、上海等地……
  
  沈阳市启动
  政策性农业保险
  
  10月18日,沈阳市政府宣布启动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全市已建成4305个富民经济小区,农民投入百亿元以上资金建设了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设施。面临有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等威胁,为了减少农户的损失,沈阳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试行期间,以农业生产设施直接建设成本的75%确定保险金额,温室大棚保险费率为1.15%,畜禽棚舍保险费率为0.575%。市、区两级财政及农户分别负担保费。其中,政府承担70%的保费,农户承担30%的保费。
  以一户农民建两个大棚计算,大棚建设成本12万元,75%的保险金额就是9万元的保额,所以每户农民只需要付出:9万元×1.15%×30%=310.5元就可以拥有农业保险。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公司内,还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按照当年政策性保费收入节余总额的70%纳入巨灾风险基金,在专用账户中封闭运行,滚存使用。今后,遇有重大灾害,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公司赔付额达到当年保费130%后,可以按照保险赔偿标准启动巨灾风险基金。
  近年,沈阳市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有关部门就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提出了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见。此次推出的险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尚属首例。沈阳市政府心怀271万乡村农民福祉,全力营建民生与和谐社会,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仅将极大地缓解自然灾害对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害,有力地保障沈阳农民的民生财产,而且在试点过程中依法出台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及实行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都将为国家制定和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9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