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生态城市路线,建设美丽中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今,城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加入到城市的行列。城镇化虽然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然而,在城镇化大热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常住人口、能源消费、机动车等的使用,导致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大量的能源物质在城市中高度聚集、高度转化,在能源的输入与输出中,相应产生了具有潜在危险的令人棘手的废物质以及潜在危险。如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在这严峻形势下,建设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生态城市 可持续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的定义与模型
  对于生态型城市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就笔者而言,我认为生态型城市不仅是注重生态方面的发展,也是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就是生态型城市是追求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复合效益的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生态城市依然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它只是比一般的城市更强调三大效益共同发展。
  生态城市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建设模式。根据我国的特点,建设生态型城市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如贵阳
  政治型生态城市又称社会型生态城市,如美国的华盛顿
  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如上海
  ④资源型生态城市,如昆明
  ⑤园林型生态城市,如北京
  不同的建设模型要需要不同的条件,各个城市需要考虑自身的硬件和软件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内容
  1、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发挥无限的价值。就比如土地,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然而在地球上仅有的土地上却要养活几十亿人口。城市化后的城市土地承载了更多的人口,一方面要在耕地红线范围内多方面的增加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就需要集约利用土地。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无限的价值。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展了多种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近年来,苏南地区在高新产业高度聚集、外向经济聚集、资源利用高度聚集的“三个高度聚集”上,在仅有的土地面积上实现了较大的财政收入。又如无锡地区着力打造高聚集度的产业园区,是无锡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2、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我们在保护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就比如贵阳利用河流湿地等条件,加强了环城林带,“两湖一库”等重要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根据有关研究,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区域县旱涝灾害、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农林牧业渔业和人体健康等造成显著影响(表1)。所以调节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气候生态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缓解CO2的排放以及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表1.全球变暖对一些城市的影响
  
  
  3、做好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重在追求经济效益,而生态产业是力求做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生态产业的各部门三间系统整体相连,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循环、再生和代谢。城市的产业结构总是依据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而变化,但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态既决定着城市经济和人口聚集的规模,又因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可持续支撑的潜力,进而亦带动着技术、文化、教育和就业结构的协同调整。这就要求生态城市要做好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好创新和清洁型生产工艺的改造,带动资源特别是能源消费的结构性转移。
  4、做好生态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本质是一种能力建设。其目的是增进和提高地区区域城镇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观、行为与生活方式、体制建设、生态文化教育。可以相应开展环保、生态教育宣传活动,培养居民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比如在城乡建立生态文化信息中心网点和信息站,及时传播和交流活动动态和经验。
  5、做好生态城市规划。一个城市过于发展而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如一幢房子少了坚固的地基。外表再怎么华丽,也有潜在的危险。以笔者的观点,生态城市规划要注重基础设施的规划,而不是盲目追求最终的效益。城市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
  
  [结束语]建设生态城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考虑到自身条件之后,制定出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路线。找到合适的出口,会建设出一个符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城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01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