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思路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小农经济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有效激励和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新乡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新乡市农业产业集聚区发展异常迅猛,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本文通过农业产业聚集区的概述,新乡市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发展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提出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聚集区;影响因素;对策
  1.农业产业聚集区的概述
  1.1 农业产业聚集区概念
  农业产业集聚区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个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以辐射带动的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简单来说,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现象。
  近年来,新乡市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坚持龙头带基地、产业带加工,走出了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作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集聚区正成为新乡市“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的重要载体。
  1.2 农业产业聚集区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聚集区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集约化种植和养殖、多层次加工增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效应,特别是在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作用。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培育国际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新乡市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
  新乡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指导下,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以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基地与加工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依据本市的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生猪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种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
  在远离城区的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平原新区、辉县孟庄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专门的标准厂房集中区。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12亿元,投入使用面积120万平方米,集聚中小企业近400家,不仅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集聚和集约节约用地的问题,还都初步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此外,政府加大招商引资投入力度,实际投入资金79.1亿元。其中13个产业集聚区新入园的169家企业被纳入省规划范围,比原来多了两倍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增长了1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依据本市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生猪、奶牛、金银花、食用菌、果蔬、花卉苗木、林产品、果蔬物流等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强强联合,组建新乡小麦、原阳大米等产业集团,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麦”、“中国第一米”等著名农业品牌,建设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强市。
  3.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发展中存在问题
  在全市农业产业聚集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没有充分利用全市的土地资源和有利地农业发展条件,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规模和数量有待提升。其次,部分农户在聚集区发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这一新型措施的重要性和预期效益,其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再次,在建设农业产业聚集区时,缺乏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导致部分县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混乱,影响整体发展进度。最后,农业产业聚集区建成之后,存在过于依赖政府,市场作用不明显现象,没有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另外,部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低质跑量”比重较大;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成熟的技术理论作指导。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农业产业集聚区形成的诱因,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产业。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这就使得某些产业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而集中到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同时,便捷、高效的交通使自然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能显著降低农产品的营运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3.2.2 农业主体
  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农户等。为增强区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政府通过政策、法律和投融资等制度安排对本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支持和补贴,引导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增强该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半径,带动广大农民从事某种农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作为农业产业集聚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农业产业集聚也会对农民生产行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当专业化生产方式具有足够的利益导向与规避市场风险能力时,将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
  3.2.3 市场因素
  市场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就会在扩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中占据更多的份额。只有那些市场需求量大而且稳定的农产品,才能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产业区域。某种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增长,扩大了该农产品的市场空间,为该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支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基础条件。
  3.2.4 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为农业产业集聚提供科技支撑。加工技术的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对加工原料的质量要求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品种结构和规模。农膜和新农具的应用、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赶抢农时,可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农业产业集聚的规模和范围。
  4.增长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对策
  4.1 强化政府职能
  首先,成立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集群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再次,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支持金融、法律、会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最后,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2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大制约瓶颈。解决不了资金问题,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我市可以从资金扶持入手,设立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营造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市里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立项、审批和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争取国家扶持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适当放宽了担保抵押条件,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4.3 鼓励科技创新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4.4 推动对外开放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龙头企业积聚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健全、配套服务完善、品牌优势明显、带农惠农效果显著等标志。以新乡市农业产业集聚区为代表 对河南省其它农业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永博.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4(7):2-5.
  [2]乔桂银.农业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6):2-4.
  [3]高春雨,李宝玉,邱建军.中国生态农业组织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09,25(24):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02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