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阶段中国汽车行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敬敬

  摘要:文章从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角度,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拓展――“双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国内外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政府层面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特殊时期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汽车行业;竞争力;双钻石模型;对策
  
  一、现阶段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力现状
  中国的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客货车自主品牌所占据的份额有所提高,然而轿车自主品牌所占份额少,且集中在中低档系列;然而影响汽车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因素,品牌因素,行业规模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后危机时代各国贸易保护措施的升级,使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夹缝中的中国汽车企业要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二、基于模型的中国汽车行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一)“钻石模型”与“双钻石模型”的认识
  钻石模型于199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钻石模型”由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组成(见图1),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另外还包含了机遇和政府两个辅助因素。这六个因素有宏观层次的因素,也有微观层次的因素,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由此构成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然而波特的钻石模型仅仅关注“母国基地”,而忽视了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波特钻石模型中的各个互动的关键要素,应该将其看作第三个外生变量添加到钻石模型中。因此本文应用波特钻石模型的拓展――鲁格曼和克鲁兹的双钻石模型(见图2),图中内部的实线钻石代表的是“国内钻石”,它的大小由国家大小和本国竞争力决定;图中中间的虚线钻石代表的是“国际钻石”,它是一国在纳入了“跨国经营”这一变量后的竞争力;图中外部的实线钻石代表的是“全球钻石”,它是指一国经济完全溶入到全球经济时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它的大小在可预期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
  (二)基于模型的中国汽车行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这里重点分析中国汽车行业的人力资源因素。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有着世界公认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由于处于汽车工业化进程中的初期,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与西方国家相比的不足。然而全国汽车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仅为发达国家的10%-16%,可见中国汽车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这样很多一线工人没有从作坊匠人转换成产业工人,严重制约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另外,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薪酬体制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的不足,导致很难吸引国内外的高端优秀人才。
  2、需求方面――在双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由国内市场需求扩展到国内外两大市场的需求。国内需求:中国拥有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初期。受益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未来汽车消费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中国市场不仅巨大,而且呈现出显著的多层次性,对于起步较晚、处在成长中的汽车企业较为有利,可以给其带来发展的机会。国际需求:近几年国外各汽车厂家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大了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实施平台战略,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为多品种、少批量的汽车市场需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中国的汽车尤其是轿车,因其研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差,品牌意识差等导致了其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在近期内国外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3、相关与支持产业分析。关于支持性产业,波特认为,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汽车产业是一个产业链较长,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可以带来外部经济效应,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密切合作,共享技术研发和市场信息,提高产业效率,有效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中国汽车企业在地域分布上的过度分散不利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合作与发展。整车生产产业和零部件生产产业较大的地域分散加剧了交易成本,其效率损失使中国的汽车产业难以专业化,进而缺乏产业竞争力。
  4、企业战略结构分析。中国汽车产业的典型策略是引进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缩短了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与国外的差距,直接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但我们应同时看到引进外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外方控制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零部件采购,加大对合资企业的控制,使中国汽车企业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产品开发能力,进而对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产品更新时延续配套关系形成威胁;由于中方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再加上外方的刻意阻挠,国内轿车企业在与外商的合作过程中未能形成开发能力,造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越引进越依赖,越依赖越引进”的严峻局面。从长期来看,这对中国汽车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重大不利影响。
  5、政府界面认识从中国汽车产业5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政府对汽车行业一直持控制、保护的态度。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在市场准入环节进行政府蔽荫,设置门槛,保护国有汽车产业;在汽车研发环节,采取“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创新;在汽车销售环节,出台“以旧换新,汽车下乡,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汽车产业才得以逐渐发展壮大。然而政府的保护扶持因其策略的缺陷对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滞作用,助长了受荫蔽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利于提升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受政府扶持的的大型汽车企业的领导者大都具有“国家官员与企业家的双重身份”,而在这种身兼二职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企业家的“政治目标”与企业家精神的冲突。
  6、机遇与挑战。世界目前正处于后危机时代,受危机影响,国际市场的需求会更加多样化,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将会更加吸引国际人才、技术、零部件配套体系进入中国,为中国企业更好的利用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作为中国的企业只有快速反映,主动出击,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国际环境中,但是,挑战也前所未有:贸易摩擦加剧,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能源资源价格波动、环境压力增大、RMB汇率升值等,对国内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应更清晰地认识外部不确定性的风险。
  由以上的对各要素的分析可知,中国汽车行业要素条件基本上是粗放发展的。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低;国内需求大,国外高层需求有待提高;相关及辅助产业优化,但依然处于低水平有待激发:企业战略结构不完善,过于依赖引进国外技术;政府有政策引导,但也带来的很大程度的阻滞作用;贸易摩擦加剧;相对于国际汽车巨头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基于这些要素条件所形成的汽车产业,可以使其在量上有一定的突破,但在质上竞争力不是很强。

  三、模型推理下的未来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微观层面。一方面,中国汽车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走“引进-消化-开发-自主创新”的产业主导型发展道路,从而提高技术水平,构建自己的核心优势。未来的汽车产业将出现软件化、信息化及产品高附加值化、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国内国际上的高技术产品贸易额比重急剧攀升。中国企业必须做好迎接市场升级的准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迎接市场升级的挑战。另一方面,要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主品牌,同时抓住后危机时代的机遇,结合国际新环境,实现产业转型。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提出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提倡节能环保,中国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步伐,努力实现超越。
  第二,宏观层面。从宏观方面讲,中国要想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必须结合实际,着力培养符合中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如条件比较好的上海、长春等城市,以此来提升国际竞争力。首先,通过横向专业化一体化,将众多生产或经营同类、同档次、同环节产品的不同汽车企业进行横向整合,形成专业化的汽车市场,通过这类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实现低成本优势,实现外部正效应。其次,通过纵向专业化一体化,将少数生产或经营同行业、不同档次、不同环节产品的大企业所形成的规模化的、高质量的、精细化的内部专业厂商进行整合,利用细化的专业化分工,形成范围经济。
  第三,政府荫蔽方面。首先,要把培育企业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效果列为“企业家和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同时,政府采购的商品应该是先进产品和服务,政府要扮演挑剔型客户,采购内容要反映国际上的优势,采购形式要利于企业的创新,不要扼杀竞争。
  第四,贸易摩擦方面。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其贸易摩擦也还将会不断发生。一方面,中国汽车厂商需要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早日掌握核心技术,改进汽车的安全性能,开发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能够适应市场的车型。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欧美等国利用安全问题对中国汽车设限,也可以更好地打开国外市场,培养自己的客户群。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国际惯例,对相关国际规则能够准确把握的汽车企业将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徐复.中国对外贸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弘,方明.中国汽车企业成本战略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4(1).
  3、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陈春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湖南大学报,2007.
  5、于海凭.中国汽车业比较优势现状及发展浅析[J].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7.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