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通市工业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珊珊

  摘要:文章对21世纪以来南通市工业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对能源强度公式的计算与分析表明,目前南通市能源强度主要依赖于产值能耗的降低,增加值率即产业发展水平的低下极大制约了增加值能源下降的幅度,因此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是南通市目前降低能耗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工业能源消耗;产业结构;能源强度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产业结构优化,在带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能源约束与产业结构优化,国外经济学家如Meadows(1972)、Ayres(1998)的研究表明,工业化之前,能源消耗相对较少;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在达到某个峰值时才开始下降。我国学者路正南(1999)建立了能源消费模型,证实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能源需求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与上海隔江相望的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费迅速增长。
  二、南通市产业结构变迁与能源消费情况概述
  (一)南通市产业结构变迁情况
  从产值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第一产业的GDP比例在不断的下降,由1978年的41.78%下降为2008年的7.9%,第二产业和三产的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37.36%提高到2008年的57%,三产由20.82%增加到35.1%。第二产业仍占有半壁江山,近年来稳定在50%以上且有上升的趋向,表明目前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与21世纪世界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世界工厂逐步形成,作为承载制造加工的“桥头堡”之一的南通市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背景密切相关。三大产业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发展较为缓慢,1997-2008年的10年间,波动的幅度仅为4个百分点。
  (二)南通市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
  21世纪以来南通市能源消费不断增加,规模以上的工业能耗由2000年的398.86万吨标准煤增加为2008年的965.17万吨标煤,尤其是2004年能耗增长了23.36%。而且由于南通市能源匮乏,能源消费主要靠外购,每年外购占能源消费的比例都在90%以上,尤其是2005-2007连续三年间南通市能源购进占当年能源消耗的98.48%、99.04%和99.4%。
  从能源消费增长率来看,2004年以前南通市的能源消费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不稳定,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2004年能耗增幅高达23.36%,而此前的几年是缓慢下降,最低时增长率仅为6.27%。2004年以后工业企业的能耗开始逐年降低,2008年的能耗增量仅为4%,与此同时工业产值及增加值的比例稳步上升,在被统计的年份里南通市工业产值及增加值增长的速度均高于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
  从能源消费种类来看,目前南通市能源消费有煤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石油、热力、电力等,主要的是热力、煤炭、电力等。21世纪以来,除洗精煤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出现了时增时减的变化外,其他能源的消费出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对于洗精煤和天然气消费量的不稳定的情况,分析原因可能跟原材料的价格有关,南通市本地缺乏此类资源,此类资源完全依赖外购,因此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其他能源消费逐年增加,但增幅有所减缓。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镇)化进程的加快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的两大引擎(张雷,2008)。因此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逐步降低能源消费增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南通市重点能耗企业的产值综合能耗迅速下降,已由2000年的0.98下降为2008年的0.589吨标准煤,然而这一能耗水平依然较高,主要是因为重工业的能耗较高造成的。以能耗水平较低的2008年为例,重点能耗企业的轻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323,重工业为0.754,这一能耗水平均远远高于当年的平均能耗水平0.1829。因此,降低重点能耗企业的能耗水平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南通市工业能耗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一)统计指标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同时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从相关资料来看,均使用了能源消耗强度这个概念,即e=E/V=能源消耗总量/增加值。根据齐志新等人的分析,部门能源强度。该式将能源强度分解为三个指标,即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产值、增加值率,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决定部门强度的三个因素即技术水平、产品创新和产业水平。
  若要计算某一行业比如工业的能源强度,上述公式中的产量指标不容易获得,而且不同的行业部门对于产量的统计量纲是不同的,因此笔者将工业的能源强度分解为两大指标:工业能源强度=,即将工业能源强度分解为产值能耗和增加值率。
  (二)南通市工业能源强度计算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南通市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能耗的增长。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均在不断下降,反映了南通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增加值能耗的构成来看,增加值能耗来源于产值能耗与增加值率,从南通的情况来看,南通市增加值能耗更多地取决于产值能耗的下降。可以看到,8年来南通市增加值率较稳定,增加值率最高的2008年为4.0187,最低的2003年为3.6909,增幅仅为6.07%,甚至在2000-2003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走势。增加值率反映的是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值率的徘徊不前表明近年来南通市产业发展水平没有一定的提高,甚至连续几年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南通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应引起足够重视。
  通过与江苏省的比较可以看到(见表2),除2002年外,8年间南通市的产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均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且与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表明南通市近年来的能耗贡献率高于全省。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年间南通市的增加值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其差距也有逐步拉大的趋势,这表明近年来南通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江苏。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南通市目前正处于后工业化的重要时期。随着南通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能源消费主要是热力、煤炭和电力等,由于南通市能源匮乏,90%以上的能源依赖外购,这一比例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能源强度来看,由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小于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的增幅,因此南通市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产值能耗迅速下降。然而南通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依赖于产值能耗的降低,而增加值率却变化不大,有些年份甚至下降。通过与江苏省平均工业能耗的比较发现除2002年外,南通市产值能耗及增加值能耗均低于江苏平均水平,但增加值率也低于江苏平均,这些再次印证了南通市增加值能耗的下降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耗的减少,而较低的产业发展水平极大制约了增加值能耗下降的幅度,因此如何提高南通市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成为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最有效途径。
  (二)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比重过大,是我国经济能耗强度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李应振等,2008)。南通市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且发展缓慢。2008年南通市第三产业占GDP35.1%,同期江苏三产比例为38.1%,全国为40.1%。在南通市整体经济发展快于江苏及全国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也极大影响了增加值能耗的进一步降低,因此重点发展耗能低、排放少、就业税收贡献大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南通市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第二,按照限制整合与提高的原则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降低重工业的能耗状况是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对于高能耗产业应适当限制其发展,控制其产量,并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促使其适当集中,从而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三,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应一如既往地坚持节能减排战略,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工业企业,尤其是那些重点能耗企业。技术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能源消耗:通过开发节能产品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开发替代性资源,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刘满平,2006)。因此应加强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加大能源重复利用水平。同时还可依靠必要的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督力度,从法规政策上对企业采用新技术予以奖励,对采用落后的高耗能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惩罚等。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地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张雷.中国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变化及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选择[J].国际石油经济,2008(7).
  2、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2).
  3、李应振,李玉举.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产业结构[J].宏观经济管理,2008(9).
  4、刘满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协调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6(2).
  *本文属基金项目:能源约束下南通市产业结构的生态发展路径选择;项目编号:09CNT010。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