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农村建设与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琳 赵德全

  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拥进都市经商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人员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支撑着农村的发展,对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他们的生产能力与新农村的建设越来越不相适应,显现出的矛盾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留守;矛盾;解决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拥进都市经商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人员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年来,就是这些妇女和老人辛勤操作,支撑着农村的发展,对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她们的生产能力与新农村的建设越来越不相适应,显现出一些矛盾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新农村建设的创业热情。留守的老年人大都是年过六旬,思想趋于保守、安于现状,满足于生产责任制以来的衣食无忧,在他们看来,新农村建设是儿孙的事。妇女们的精力多在家务、孩子身上,她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男人们的事,自己照料好家,守好摊就行了。因而对新农村建设知之不多,关心甚少,既缺乏创业的热情,更无创业的规划。二是缺乏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妇女、老人属于农村劳动力的弱势群体,生产经营的组织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都较之偏下。他们习惯于走现成的路子,做以前做过熟悉的事情。农村产业化经营对于她们来讲,既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近几年来,一些村庄规划设置了农业特色园、科技种植方。但是有不少农业特色园、科技种植方生产种植方式依然如故,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有的虽然组织规模化生产,从事高科技种植,终因生产能力的限制而干不了、干不成。三是缺乏领头雁、带头人引路示范。农民是一个最注重实际的群体,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希望看到实例示范,习惯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要有了样板示范,就会跟着学,跟着做。这些年来,各级党和政府宣传推广了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创业致富、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典型样板,但是对于发展极不平衡而又地域辽阔的农村来讲,却远远不够。况且有些典型相隔甚远,只是听闻而为实见,远水难解近渴。有的想干又不知如何干。因而,新农村建设在一部分地区仍未破题、迈开步,处于滞后发展的状态。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历史变革。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达到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活环境改善,民主政治进步等等目标要求,既需要敢于创新的实用人才的引领,又需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和完成。为此,当前需要致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编绘好新农村建设蓝图,引领广大农民投身到新的创业热潮。一部规划就是一幅蓝图,是引领人们前进的行动纲领,是动员和凝聚广大农民的一面旗帜。各级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观,特别是村这一级要切实从本村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本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种植优势,着眼于科技创新,按照“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使之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热情,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
  第二,动员农村能人留村创业,树立农民身边的标杆。农村中有许多专业能手和实用人才,大都随着农民工的大潮拥进了城市。在他们看来,外出打工挣钱容易保险,在家创业艰难,而且有很大的风险。要使他们明了新农村建设造福子孙后代的意义所在,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受风险,乐于留村创业,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新农村产业化发展闯出一条路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推动土地有序流转,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产业。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多都按照土地品质分成若干等级按人口分配给各户,有的地块小得连播种机、收割机都使用不开,更谈不上规模经营了,同时也使得一些种植能手感到无用武之地。为此,要按照规划布局积极引导、推动土地有序流转,遵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使土地有序地流转到有专业生产能力的经营者手中。使土地连片形成规模,为集体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必备条件。
  第四,建立科技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如何根据土地性质科学选种作物品种,如何科学配方施肥,如何科学田间管理,如何科学养殖等等,已成为农民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广大农民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期盼科技,注重科学生产经营。要满足广大农民的科技需要,就必须把传统的科技下乡、科技进村的短期行为转变为长期行为;把单一的生产咨询、技术服务转变为与农民结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带着项目、带着科技进村入户,与农民结成经济实体,直接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做到人不走、利相连、手把手、共发展,使农村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第五,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技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量要高于上年,新增公共财政支出要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重点要放在农村。要积极创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扶技、帮助农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村小额贷款组织,为农民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好农民经济实力薄弱,资金困乏等制约瓶颈,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连玉明,武建忠.2007中国国情报告[M].中国经济时代出版,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9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