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全面质量管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书治

  摘要:质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将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ISO9000系列标准是长期以来在管理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是对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
  关键词: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企业生产实践
  
  随着产品的日益丰富,大部分产品已处于买方市场,人们购买商品时越来越挑剔;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购买商品的标准逐步从“价廉”向“物美”转变。在这种宏观环境中,企业要想长久生存,必须把握好产品质量关。
  质量体系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体系,企业要建立一个好的质量体系,一要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的完善;二要抓住质量体系的特征,保证质量体系设立的合理性;三要保证质量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产品质量管理应对生产过程的全面跟踪管理。正如“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所说,只有做好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检验合格。因此对一个企业而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质量管理的全程化,并且为企业带来较好的效益呢?
  一、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建立一个质量体系。一般来说,一个组织能够为社会提供产品或者服务,该组织应具备一个质量体系,但这个质量体系通常都是不完善的,存在一些问题。要健全这个体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SO9000系列标准,从而为企业有效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保证。
  ISO9000系列标准是人们长期以来在管理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依据。企业在生产中有两种质量不易被协调。一种是目标质量,即在未考虑生产操作条件的情况下确定的质量;另一种是标准质量,即按照设计的要求,充分考虑生产技术条件,并以现有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质量。质量标准会尽量向目标标准靠拢,因此制订目标标准是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而ISO9000系列标准则为目标标准的制订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据,让企业减少了不应有的失误。从这不难看出,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得一个有效手段。
  ISO9000系列标准是对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取得认证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但并不能保证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在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的情况下进一步展开全面质量管理,以市场用户需求为上,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质量管理的本质特征是质量改进,ISO9000系列标准是依据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是被动式的,它只告诉你做什么,并没告诉你如何去做。达到ISO9000系列标准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义务。
  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对强化质量体系是必要的。它为企业提供了多种质量保证模式,企业可根据供需双方对风险、成本和利益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平衡,系统的考虑产品设计的复杂性、设计成熟程度、制造复杂性、技术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质量保证模式,以便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它要求有完整的文件化质量体系,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技术和管理提供补充,是产品出口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ISO9000系列标准推动了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为企业抢占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只要以贯彻标准为基础,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为根本,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贯标思想,一定能够让企业实现高效益运作。
  二、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企业为实现其所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就需要分解其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并采取适当的控制办法,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各项因素都得到控制,以减少、清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所有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质量体系,或者说质量体系是所有这些项目的有机综合体。建立质量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任务,离开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就成了一个空壳。由此看来,企业建立全面质量体系是必须的,它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
  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体系。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好的质量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首先,企业必须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的完善。一个完整的建立程序是建立有效质量体的基本保证,质量体系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没有严格的制订程序作为保障是很难产生这样的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在实践中质量体系的建立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分析质量环。质量环就是指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它是质量体系建立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必须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职能,为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确立目标,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目标管理。
  第二,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采用的具体措施、设备的配备以及人员的安置。这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应用地程度和实施效果。
  第三,形成文件。质量体系必须是一个文件体系,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第四,全员培训。最高管理者有力而持久的领导和组织全体成员的教育及培训对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时非常重要的,在质量体系的建立中这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五,质量体系审核。没有严格的审核,就没有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监督审核是判断质量体系文件被贯彻执行好坏的有效途径,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第六,质量体系复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复审、反馈信息,以达到质量体系的不断改进,更好的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其次,企业要抓住质量体系的特征,保证质量体系设立的合理性,使全面质量管理有效的发挥作用。质量体系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全面性、唯一性、适用性、相容性和经济性。只有紧紧的围绕这几点展开的质量体系,才能让企业处于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让全面质量管理的效果得以展现。
  再次,要保证质量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再好的质量体系如果得不到应用,等于没有建立。质量体系实施的关键在于:一是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全员参与做好表率作用;二是加强审核,从制度上来保证全员参与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三是持之以恒,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方针,只有长期稳定的运行质量体系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步,从而不断的发展壮大。
  相信我们的企业通过认真地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质量体系模型,全面的实施全程质量管理方针,一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企业的高效益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已经推行了近二十年,那么我国企业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据资料显示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据今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一是产品合格率为76.2%;国有企业产品合格率为82.9%,集体企业为70.9%,私营企业仅为50.5%;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为91.7%,高出平均数15.7个百分点;二是据资料提供的数据,部分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的质量成本持平的占40%,上升的占8%;市场竞争能力无明显变化的占20%左右;三是资料表明,我国每年不良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人民币,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失为2000亿元;四是据资料表明,近几年的产品合格率水平徘徊于75%-78%之间。
  以上问题充分说明了我国企业在管理观念上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推广,质量体系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只要我们的企业能够把握好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一定可以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吟.试论全面质量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推行[J].经济师,2003(2).
  2.终立春.关于深化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J].施工企业管理,2001(2).
  3.邓卫华.质量体系认证与全面质量管理(TQM)[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4(1).
  4.李波.浅议企业标准化工作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硅谷,2010(10).
  (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经贸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