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杨 欧朝敏

  摘要:文章从独立学院的产生、招生方式、生源特点等方面出发,阐述了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围绕该目标从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现阶段,独立学院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社会各组织和个人联合办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有效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截至2008年5月,全国共有326所独立学院,承担了30%以上的培养本科生任务。但在独立学院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与母体高校趋同这一问题表现突出。专业设置以母体高校为蓝本,缺乏特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训练学生基本能力的实践课程等。这些都不利于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最后围绕这一目标探讨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二、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
  (一)独立学院的产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微观主体间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企业、市场和社会对拥有技术知识、运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展开竞争。另一方面,千千万万走向社会的学子们动手能力较差。面对这一现实,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作为填补高校分类体系中一批、二批本科教学型或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技术学院的空挡,应运而生。因此,独立学院的产生客观上要求其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招生体制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招生通常按批次录取,依次为提前批(军事院校)、本科一批(重点院校)、本科二批(普通院校)、本科三批(独立学院)以及高职院校等。独立学院录取分数线一般低于前三个批次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本科二批录取分数线还低80分-100分,但高于高职院校(见表1)。
  独立学院与母校生源存在差异,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基础相对较差,学习毅力不强。与一、二批本科院校生源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吃苦耐劳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也相对淡薄。其次,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可塑性。独立学院学生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居多,见识广,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看法,思维活跃。但这使他们难于将全部心思和精力集中于学业,特别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更倾向于对应用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可见,独立学院学生的以上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于被培养成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拥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借鉴和比较国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也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与国际接轨。例如,德国的FH模式,是向社会提供一种在工作实践中“能独立应用科学方法面向应用的教育”。而英国早在20世纪之初就开创了“三明治”法,即“实践-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法。这些教育模式为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具有如下特征:适应市场需求;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具备本科专业理论知识;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培养模式,才能确保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系统地规定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运行方式,由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几大因素构成。
  (一)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时,既要考虑到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也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对专业结构做出及时调整,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独立学院是培养所属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摇篮。因此,在专业设置时应考虑当地文化、经济特色。三是以母体高校的品牌、资源优势为依托的专业设置。独立学院应实现母体高校优质资源对自身的支撑和辐射,选择性地开设母体高校中最具特色和最具竞争力的专业,整合优化传统专业。
  (二)教学模式设置
  独立学院争取在每个专业下分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1、课堂教学。课程的选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关键是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知识框架,以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为基石,从而使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转岗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上,引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封闭式教学局面,建立一种能使每位学生有动力、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的教学格局。以启发、引导为手段,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心智的成长,为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采用课上小组讨论、提问、案例分析等开放的教学方法;打破专业、年级界限,使用互联网络学习,不同年级专业混合宿舍交叉学习等开放的教学环境等。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所以构建和完善科学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课程体系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层次。校内实践课主要由基本操作训练、单项或综合模拟实习和实验构成。独立学院可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着手,建设现代化的计算机机房,安装各种仿真、模拟软件,乃至企业内正在使用的某些应用软件等。例如,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设置ERP实验室,模拟沙盘实验室和经济信息预测分析实验室等。在校外,独立学院可以利用其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优势,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企联合的,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到企业锻炼,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都有很大帮助。且实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联动,让学生从生产一线获取研究题目,培养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特别强调的是,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考核纳入考试成绩评定中,并给予学分。这样有利于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有利于对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有利于该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管理机制设置
  根据《意见》规定:申请者母体公办高校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独立学院应在母体高校的指导下探索和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独立学院应允许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身优势、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二是实行弹性学分制。学分按比例分布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对某些理论课程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使用在实践课程中获得的学分加以弥补。对于学习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已修完学分的高层次学生,允许其提前毕业。
  教学监督方面建立全方位、科学的评价体系,其构成包括评估组织建设、评估制度化建设、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结果的反馈与纠正机制等。始终以是否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衡量标准,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各个层面的检查、评估和指导,并对评估时间、流程、内容等做出详细规定。
  四、结论
  独立学院的产生、生源录取和生源特征等决定了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包含了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朝着有利于该目标实现的方向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从而促进独立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梅芳.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2、李林,周震.独立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3、曾平生,彭绪铭,郑志明.应用型导向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本文属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资助项目(课题名称:基于独立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课题编号:DB2009012)。
  (作者单位:李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欧朝敏,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4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