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品牌化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晓勤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21世纪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务输出无竞争力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文章立足于对劳务输出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积极创建劳务品牌,引导劳动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并就品牌化问题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劳务品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国需转移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而且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总体上还呈上升态势,到2015年将突破2.5亿,之后才会逐年下降。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只能从事较低级的体力劳动,经济发展所容纳就业的空间有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中紧迫性的问题。
  
  一、建立劳务输出品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如果不能有效地转移就业,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甚至演变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使劳动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我国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品牌化可以增强劳动力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竞争能力,引导劳动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来自国内、国际劳务市场的最新信息表明,劳务经济开始由过去的自发形成、“群雄逐鹿”状态进入品牌化经营时代。基于产业化、市场化和文化内涵之上形成的劳务品牌,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一定的劳务质量和水平,体现自身劳务特色,为需求方提供了强有力的选择信号,改善了劳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降低了需求方的劳务搜寻成本和市场风险。
  (一)以劳务品牌化促进劳动力输出
  劳动力是无形的商品,通过品牌,显示出农民工自身的质量和特色,便于消费者或用人单位选择,同时,也便于他人对其“品质”进行监督,推动劳务市场的优化。品牌具有“磁吸”效应,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众多劳务人员仿效从事相同职业,从而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觉地走出家门,加入到劳务大军。大家都从事相同的职业,劳动报酬和劳务中的其他权益都约定俗成,有大致相同的标准,务工人员在工作前就可以与雇主签订有约束力的合同,避免以后的劳务纠纷。务工农民可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其知名度和信誉度,使其处在积极有利的社会关系环境和社会舆论中,这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会使农民工的价值增值,从而建立稳定的“顾客”群,培养了“顾客”的忠诚度,可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业,使就业保持稳定,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二)以劳务品牌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品牌是有价值的,主要体现为较高的品牌崇信度、知名度、质量和联想力,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劳务品牌一旦形成,劳务产业就积累了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大大增强区域劳务的知名度、信任度、美誉度、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从而提高劳务经济效益,降低市场开发成本,促进输出规模。不仅如此,成熟的劳务品牌还是开发本地区后续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强大“助推器”,代表着长远的、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输出数量,使当地民工在品牌“包装”下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竞争的实质又是人才的竞争。无论什么样的技术,其作用的发挥最终都要依赖劳动者,劳动者在竞争和科技进步中居主体地位。劳务品牌代表着一种整体形象,代表着一定的劳务服务质量和水平,意味着一定的承诺和保证,承诺向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保证其质量。农民工把自己的品牌打响打亮,积极参与国际市场
  竞争,就能够强占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品牌化策略
  
  教育与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劳动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加大投入,实施农村教育计划,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为农村以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一)加强劳务品牌的建设
  劳务品牌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劳务人员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而且,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一个好的劳务品牌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差异化的品牌识别系统,各地的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的人文优势,创立一个独立的容易识别与记忆的标志系统并赋予品牌一定的内涵,并及时申请注册,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劳务品牌的推介;运用广告、促销、公关、活动营销等多种营销手段与技巧,真正建立起劳务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借助现代传媒,向社会广泛宣传劳务人员中的优秀典型,使之成为当地劳务品牌的形象代表,提高劳务输出的社会声誉。
  (二)利用地方特色打造国际劳务品牌
  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才能增强农民外出劳务的竞争能力,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品牌确定为统一的劳务品牌名称。如河南林州市40年前就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当地政府应该利用本地区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创立出独特的容易识别与记忆的标志系统,赋予品牌一定的内涵,形成当地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劳务品牌,有效地对劳务输出进行包装宣传,组织农村劳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在生产技术、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人际交往、从业技巧、适应城市生活等基本素质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劳务品牌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有效地组织当地劳务走出本地区或本省,甚至走出国门发展自己独特的劳务品牌,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又可赚取外汇和学习先进技术,通过自主创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劳务输出品牌走向国际化道路。
  (三)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劳务品牌的内涵是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代表着一定的劳务质量和水平,意味着高质量的服务承诺和服务价值。劳务输出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从公共教育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一指标的情况来看,我国不仅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5%左右,而我国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据世界各国义务教育普及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调整教育投资结构,重点转向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开设与生产相联系的实用性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适应未来社会。
  (四)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品牌化打下信息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要在已有的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市)、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上连全国、省、市,下连镇、村纵横贯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全国农村信息网络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发布。为了让互联网上大量的农业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并进行反馈,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政府应建立以农村村委会为中心的网络接受站点,设立网络活动室,为农民提供各类真实、有效、可行的信息、适用技术,使之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
  
  参考文献:
  1、刘灵芝.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4(7).
  2、孙玮.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创建劳务品牌的有关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8).
  3、李瑞芬,何美丽,郭爱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形势与对策,2006(6).
  4、应良.浅谈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2007(5).
  5、李晓萍.造就“品牌农民工”之我见[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6(3).
  6、李小云, 左婷.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