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小兰

  【摘要】本文提出了高校扩招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分析了高素质人才在劳动力中比例的增加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就业、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扩招 人才边际效用 就业问题
  
  一、引言
  随着大学生招生人数的剧烈增加与就业困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不能尽其才、学不能尽其用的现象更加尖锐。因此,我国很多的学者和专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效益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王保华认为,有效利用教育资源,首先要重建高等教育的评价制度。目前评价体系是单一的,其评价主体主要是政府,评价标准只以研究性大学为标准评价所有学校,评价指向只作为是否授予学位点及拨款的因素。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已经造成了千校一面和人才结构严重失衡。
  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全国政协委员周远清认为,计划体制下很多教育决策往往是一两个人决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注重民主和科学决策,强调以人为本,要注意规模和效益的关系。
  我国经济增长率近几年来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的增长速度,其中一部分是靠资本投入和能源消耗驱动的,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这样的倾向。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只看规模和速度,只有物质量(招生规模)的增长而没有价值量(就业比率)的增长,绝不是高质量的发展。而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受教育者身上,就应该把提高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内涵,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与高等教育付出的智力和财力代价相配比。
  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式上说,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大学要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从国家利益看,中国必须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但对大多数大学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要讲求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高等学校毕业学生就业状况
  据最新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2000―2009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1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0万、520 万、590万、611万。据统计,2009年有611万高校毕业生,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就有超过700万毕业生等待就业。2000―2009年10年间的全国高校总计毕业生是3322万人,2009年等待就业的人数占10年总毕业生的21.1%。随着用工需求的进一步萎缩,2009年就业难度会非常大。2000―2008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率分别为8.9%、9.4%、10.7%、11.3%、12.1%、12.9%、15.40%,创业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可见在就业难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资源,这种人才只有在和资本、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结合时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其投资成本高、效用大;同时这种生产力资源的不可长期储备性及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降低其使用的寿命,决定了其发挥作用的特殊时间性和条件性。
  而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是:一是毕业多年很难找到工作,延误了其发挥专业特长的时间,使其专业知识迅速老化;二是专业不对口,失去了专业优势,放弃有专业优势的特长;三是为了就业而降低就业标准,使花费了大量国家高等教育经费的大学生去从事低文化水平就能胜任的工作,造成国家大量教育经费的浪费。因此,寻找合理的高等学校教育投资规模,确定一个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学招生数量,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投资―合理大学数量―合理学生数量―人尽其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教育体制是当前高等教育投资中应该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就业边际效用的经济分析
  边际效用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即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则。
  所谓人才的边际效用问题,是指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现行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下,通过扩大教育投资的规模,不断培养和增加高素质人才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供给,刺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教育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供给的不断增加,边际效用规律就会起作用。当人才的供给达到一定量后,如再扩大人才的供给,人才的作用将会不断降低,边际收益下降,边际成本上升,最后出现负效用。根据这一规律,人才的供给必须控制在一定量上,才能使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成本降低,边际收益不断上升。
  本文通过对人才边际效用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高校的扩招问题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力,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的宏观调控。不可否认,高等教育供求总量的失衡,特别是结构性失衡,对社会发展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例如,对高等教育个人需求过旺而导致的实际供给过多,不仅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更可能会造成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也有可能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基于这些因素,没有任何国家的政府会甘冒风险,听任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和结构完全自由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使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相吻合,确保高等教育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同时尽可能地满足社会需求。
  2、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在我国的1022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大学、学院就占了590所,而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只有432所。在高等教育重心偏高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盲目攀比,一味追求升格,纷纷设置硕士点、博士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是多层次的,既要有学识广博精深的高级专门人才,又要有掌握某一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般技术人才,但更多地需要通晓某一专业、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大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会造成人才浪费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当前应该在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同时,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
  3、改革社会用人制度,缓解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虚假需求。社会上普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忽视实际能力的现象,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也产生错误导向。只有社会不拘一格选人才,学校才能真正不拘一格育人才。因此,应在全社会转变观念,改革社会用人制度。要依法抓紧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明确对各类劳动者的岗位要求。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中要体现学业证书与实际能力并重的原则,并为出类拔萃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应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协调指导机构,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并加强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4、认真对待支付能力不同的受教育者的高等教育需求。对于个人具有较强支付能力的高等教育需求,要积极引导,在生源质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努力满足这种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平等,必须实事求是和充分考虑普通家庭的实际教育支付能力,制定大多数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对于支付能力不足而素质较高的受教育者,应降低其支付标准,或通过各种形式比如奖学金、贷学金以及勤工俭学等补足。此外,要提高受教育者就业后的个人投资回报率。只有充分体现投资与收益的合理性,才能使人们真正认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使贷学金的偿还具有可操作的物质基础。
  从表1可以看出,当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20%时,其边际效用最高。当达到70%时,出现负效用。说明此企业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素质人才在企业中所产生的效用是越来越低,其结果必然是大材小用,不利于发挥人才的优势,损伤其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人才流动频繁,无法形成稳定的人才结构,使企业处于一种动荡的状态。
  从收入与大学生供给的曲线关系分析图看,随着大学生这种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其工资收入不断降低。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这种劳动力,供给越少时,工资越高;供给越多时,工资就下降。
  四、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方向选择
  第一,加强我国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同经济发展需求的研究,尽快找到人才发挥作用的最高边际效用点,以避免教育成本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二,加快人才就业置换,避免大材小用问题。第三,通过适度规模招生,减轻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购房、保险、汽车,以推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增加社会就业岗位。第四,大力推进中职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发展,使人尽其材、各有所用,避免社会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第五,迅速改善其他生产要素,保证高素质人才效用的发挥,提高人才的边际效用。
  (责任编辑:张琼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1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