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马克思交换理论的地位和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红梅 

  【摘要】交换(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内容和贯穿始终的红线。本文以交换为特殊视角,从一个新的方面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从交换和简单商品经济、交换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交换的国际拓展等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交换理论的内容。指出,继承并着眼现实创新发展马克思交换理论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资本论 交换 流通 流通力
  
  交换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起点,也是《资本论》体系展开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交换和流通,流通力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着眼流通的新变化,继承并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交换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和指导当前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交换(流通)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和贯穿始终的线索
  
  《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界定研究对象时特别强调交换关系是很有深意的,从《资本论》体系的展开可以看到,交换既是《资本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整个理论分析的基础和线索。本文尝试从交换角度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总结: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从交换和简单商品经济、交换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交换的国际拓展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1、交换与简单商品经济
  商品、价值、货币等基本范畴都是交换发展的产物,从交换的角度才能够获得深刻的理解。首先,交换的前提条件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人们交换的直接动机是满足需要,因此商品首先必须有用处,具有使用价值。其次,正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不可能源于不同的使用价值,因为各种使用价值是异质的,没有可比性;交换比例(交换价值)不过是商品包含的某种同质而异量的共同物的表现形式。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了,这个劳动也撇开各种具体形式还原为相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第三,交换过程使货币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马克思分析了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即交换的发展过程,说明货币不过是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只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产生后,其形式和职能也随着商品交换不断完善和发展。最后,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的独特社会性质在生产领域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中通过他们的劳动产品发生价值联系时,才能表现出来。这时他们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在事实上证明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2、交换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货币转化为资本,简单商品生产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中阐明了由货币到资本的质的飞跃,随着这个过程的完成,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就转化为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对立,也就是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由此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矛盾正是从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中发展起来的。首先,货币转化为资本,是生产的起点。其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货币作为可能性上的资本,它可以交换的使用价值,只能是生成、生产和增殖交换价值本身的那种使用价值即劳动。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了。
  (2)生产过程中商业资本的独立化。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商业资本参与产业资本的循环,以其专门化的服务缩短了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发展。但是商业资本的积极作用是以其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量为限度的。过度臃肿、重叠的商业机构和流通环节会增加纯粹流通费用,减缓周转速度,破坏生产和经济发展。商业资本的活动既掩盖又加深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商业资本的反常运作、人为垄断和炒作都会造成市场的虚假供求并加深这一矛盾。
  (3)交换与资本运行。《资本论》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从单个资本运行角度,分析了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从社会总资本运行的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第二卷的第一、第二篇,马克思不仅总结了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而且进一步概括出资本的循环运动和价值独立性的本质关系。既然资本循环的主体是价值,目的是价值增殖,则加入循环的商品与“作为它们来源的生产过程的性质如何是没有关系的”;“因此,商品来源的全面性,市场作为世界市场而存在,是产业资本流通过程的特点。”“作为商人资本的职能的商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日益发展。”
  资本流通过程尤其是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使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成为必然趋势。在论述社会总资本的运行即再生产理论时,马克思首先把商品资本作为分析的起点:从总产品的实现即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角度进行考察。然后,马克思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中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和交换过程。我们看到,交换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内容。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与否能够通过商品交换的情况直接反映出来。
  (4)发达的商品交换(流通)与生产价格。马克思将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进一步深化发展,创造性的提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的解决了古典学派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在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小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的是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交换大体上是按照价值进行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和统一的商品市场还不够发达,竞争也尚未充分展开,因而还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均利润率,价值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价格。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建立起以机器体系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信用关系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不存在人为的和自然的垄断,从而为资本的自由转移提供了物质、技术、经济条件,平均利润率才形成,利润才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5)交换的完全形式――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运行为整个经济运行主体方式的经济模式,就是在交换行为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总和。随着产品(商品)、劳动、产权的社会化,集中、统一、开放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及其运行机制逐渐形成,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价值规律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本身就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3、交换发展为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在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础上,商品、价值、货币向国际化发展。交换使商品、价值、货币等一切经济因素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自身性质的充分表现。首先,在世界市场中获得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将自然经济扫除干净,使产品普遍的发展为商品,同时,在充分发展的国际商品交换中,在世界最广大范围内和世界各国的劳动所创造的无限的产品序列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价值发展为世界劳动所形成的国际价值,才真正地成为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其次,货币转化为世界货币。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国际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国际平均成本和国际平均利润构成的一种市场价格。在世界市场发展的初期,国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当世界市场发展到较高阶段,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国际生产价格。最后,作为整个国际生产重要环节的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换连接成国际市场。

  
  二、交换地位的本质变化要求与时俱进发展交换理论
  
  “商业对于那些互相进行贸易的共同体来说,或多或少地发生反作用;它会使生产日益从属于交换价值……它已经不再是仅仅攫取生产的余额。而且是逐渐地侵蚀生产本身,使整个生产部门依附于它。”这启示我们:在马克思所处时代,产业支配着商业;但今后的发展将是生产日益从属于交换!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产业结构演进出现了新趋势,第三产业崛起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作为第三产业的现代流通业超越了传统商业,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新的、质的变化。不再是“生产先于流通从而决定流通”了。流通成为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力量。新科技的运用使流通业出现了网络化、虚拟化、信息化的特点,在技术运用、组织制度和经营方式等方面正进行着深刻的变革,表现出强劲的穿透力、巨大的辐射力和迅猛的带动作用,它对于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流通已经取代生产上升到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对交换(流通)和流通现代化的研究将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
  
  三、发展马克思交换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传统马克思交换理论的研究仅把交换看作联系生产、消费的中介,对交换过程限于简单化理解,还存在不少错误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由于对流通理论的误解和“流通无用论”思想的流传,既延误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遏制了交换理论的发展。事实上,流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首先,流通本身创造、转移价值,增进社会财富和文明进步,并在与生产、分工的互动过程中逐步产业化、现代化,直接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日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次,交换作为经济研究的起点和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派生出了商品、价值、货币、市场等基本范畴,并促进了货币金融制度及产业的发展、使市场经济成为现实的经济体制、促进了国际市场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交换经济。市场本身就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市场机制就是通过交换活动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经济运行的效率。因此,只有从交换的角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规律,自觉地发挥交换理论对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突破口在于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流通力是21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