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能源消耗浅谈产业结构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赛北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能源消耗过多、资源依赖度加剧、碳排放增加等问题。我国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在全球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当前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型产业。通过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认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合理化、高度化,在利用技术创新和进一步改善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关键词:能源消耗;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1.3;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70-04
  引言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都是在粗放型经营下的调整,表现为对高要素投入的过分依赖。从林毅夫等(2007)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要素投入为主,即要素积累型增长;而要素投入又以资本和土地的投入为主。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以高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同单纯进行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相伴的是,我们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正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失去,甚至成为资源约束瓶颈。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下,通过价格扭曲,一直可以保持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进一步造成了资源瓶颈的收紧(吴敬琏,2006)。粗放型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关系的规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增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土地资源大规模严重退化、水资源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加剧、草原大规模沙漠化、森林大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现实情况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摈弃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高度依赖资源的工业化道路,寻求低能耗、低污染的循环经济。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能源消耗对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当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与国际间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三次产业结构不甚合理,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偏大,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偏小。从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第一产业逐渐相对缩小,第二产业相对发展过快,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过慢。
  从国内生产总值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一产业由2000年占GDP比重15.1%下降到2011年的10.0%。而第三产业2000年占GDP的比重为39.0%,2005—2011年比重稳定在40%以上,到2011年,所占比重已经达到43.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保持在稳定水平,仅有小幅增长,从2000年的45.9%增长到2011年的46.6%,增幅为0.7个百分点。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加速。第二产业一直是中国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工业,所占GDP比重稳定在40%左右,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看,第一产业贡献率大幅下降,从1990年的41.7%,下降到2011年的4.6%;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贡献率从1990年的17.3%大幅增加到2011年的43.7%;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处于主导地位。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绝大多数来自工业。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已有较大的进步和升级,工业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并有加强的趋势。
  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但与国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表3可以看出,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3/4。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也是占GDP的大多数,从2000年占67.2%上升到2008年的69.0%,略有增长。而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008年为40.1%,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水平。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相对太大,2008年中国为11.3%,世界平均水平是3.0%,高收入国家仅为1.4%。考虑到中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这一比重与世界相比相对正常。中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相对较大,2008年占48.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和高收入国家的26.1%。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全球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这说明,中国要想缩短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偏差,达到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中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能源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能源消费逐年增加,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效率偏低。能源供需矛盾加深,尤其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和能源效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大因素。
  从表4可以看出,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2000年以来增长明显加快,这说明该阶段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较大。从2008年开始,能源消费总增长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政府一些诸如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调整政策初见成效。但总量的绝对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加的局面在未来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其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一直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偏低。2004年以来,煤炭消费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并有上升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还反映在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上。表5是2005—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的三次产业构成。从表5可以看出,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一直稳定在72%以上,这主要是由工业中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偏低所致。
  此外,中国能源的使用效率不高。根据表6可以看出,2000—2006年,中国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小有下降,从2000年的9.23吨标准油下降到2006年的8.89吨,降幅为3.7%。2006年中国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远远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和世界水平,为高收入国家的3.6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这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重工业发展迅速,高能耗行业所占比重较大。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改善当前的对自然资源过渡消耗的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不以资源持续高投入为发展动力,而是应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改变当前的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高消耗状况。
  二、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资源短缺但价格却不反应稀缺性导致了产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以致激励了资源高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显然,自然资源已不能支持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在自然安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技术创新和进步一方面可以大力改造传统工业,提高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产业和产能,提高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以科技进步推动节能减排,开发利用系统能源,推动高耗能高排放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变,升级产业结构。江小涓(2005)基于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资源能源消耗高的现实提出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产业升级模式。她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本上升的新挑战。当前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增强重要战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组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次,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在发展初期,农业部门的比重急剧下降,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相对上升;在发展成熟期,农业部门和工业的比重都出现下降趋势,服务业比重则保持上升趋势。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过大;另一方面是因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
  [2] 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4).
  [3] 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3] 郑玉歆.80年代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及其来源[M]//郑玉歆,罗斯基.制转换中的中国工业生产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王 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97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