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区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山区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问题,应采取治理对策,以防治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山区小型河道;治理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山区小型河道流域面积一般在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长度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地通过对山区小型河道的长期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保护村屯和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但部分山区小型河道治理工程在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在今后的治理中解决。
  一、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现实性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经济利益的同时,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以及一些洪涝、干旱、河道生态破坏等多种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河道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而且在城市建设中的美化、生态功能越来越强,这就要求,现代河道治理既要考虑到河道的传统性功能的发挥,也要适应于人们现代化的生活需要。
  1、稳固基本性功能
  无论是传统河道治理还是现代河道治理,其基本功能仍主要在于蓄洪涵水,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其河道走向一般遵从于河道原始流向,出现蜿蜒曲折形态,而起伏多变的河床,植被覆盖的河岸等则有效的控制了水流速度,以及水源渗入程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蓄洪涵水的基本功能发挥。
  2、扩展性功能
  生态河道治理,不仅注重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注意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强调河道的自然性,其主要表现如下述几个方面。
  (1)景观性能
  现代河道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加入人为因素,进行特色化的河道建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河道建设审美化成为一种趋势,在河道建设中不但要求河道自身与周边环境与建筑形成和谐性,而且要求在河道治理中把河道作为一种景观资源,对其进行景观溶入与开发,如在河道过桥处进行亭廊建设,在河道与自然、建筑的过渡处实施自然转移,这不仅实现了城市河流的自然状态,而且营造出行色各异而又真实自然的水边环境。
  (2)生态性能
  生态河道是河道治理中的关键,其在于实现河道的天然性能发挥,河道遵循原生物生存环境规律,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建设,这不仅使得河道呈现出弯曲自然、凹凸有秩、深浅相应等特点,而且为周边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发展。
  二、山区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防洪标准不明确
  山区小型河道治理开展的较早,群众按防护需要逐段进行建设,按实际防御洪水或受灾程度进行加高培厚,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缺少明确的防御标准,建设规模不确定。
  2、裁弯取直过多
  为大幅度增加行洪断面泄量,对河道主河槽进行多处、长距离裁弯取直,使河长缩短纵向比降增大,裁弯取直段河道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发育型河段,河道的冲刷能力增强,大量泥土冲向下游淤积河道,造成整体河势不稳
  3、缺少防护措施
  对距堤防较近的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缺少必要的工程、林草等防护措施,河岸冲刷速度较快,普遍存在岸坡崩塌现象;砂性堤段植物自然生长速度较慢,堤防坝坡缺少植被有效防护,雨水冲刷比较严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搞好治理规划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水利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每条山区小型河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使山区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达到工程安全、保证效益、河势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
  2、确定合理的两岸堤防间距
  对现有两岸堤防间距过窄的河道,要按规划设计的要求重新调整,保证合理的行洪断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为防止冲刷对行洪区采取植被防护增加的糙率;堤防高度限制在2. 0 m以内,降低运行风险,提高防洪安全程度。
  3、合理布设堤线
  天然河道在形成过程中和达到稳定状态后,都有一定的弯曲,山区小型河流的弯曲系数一般为 1. 2~1. 8。布设堤线时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较大的自然弯曲,使堤防的走向与河道的原始生态基本吻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采取生态型防护措施
  山区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堤防两侧按规定建设工程防护林的同时,对因河岸冲刷导致冲毁堤防和河槽距堤防较近的河段岸坡及自然恢复植被较慢的堤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护岸、护坡的,应选择干砌石护坡、石笼护坡等天然建材,也可以采用中空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等生态型人工建筑材料护坡;半稳定型河岸和堤身可采用植物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和茎、叶的覆盖作用等对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进行防护。植物护坡可以用草、灌木单独护坡,也可以草、灌木结合。护坡植物应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贫脊土壤、根系发达、经济价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植物。
  5、 河道断面重实际
  河道的断面设计,依据河道实际功能的实现,往往采用复式、矩形、双层以及梯形等形式,其选择必须根据河道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河道功能的适应性。首先,复式断面的选择。复式断面的主要性能在于行洪、排涝,在一些山溪河流中,枯水期流量少,水流主要在主河道,而洪水期流量大,允许出现洪水漫滩,洪水位低,一般不用建设高达防洪堤,而在枯水期时,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进行河道功能开发,如在地势低而且地面宽阔的滩地,可以开发大型运动场,如足球场,而在相对较窄处,则可以修建一些辅助性道路,小型休憩场所等,这就使得河道空间利用率提升,不仅满足了河道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道经济功能实现。其次,矩形断面的选择,一般用于人口较为密集地区,其占地面积小,通常在原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挖深,在城市河道中被广泛采用,这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其基本功能,而且起到了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再者,双层河道的选择,一般来说,双层河道上层是明河,下层是暗河,这较长运用于城镇区域内河治理,这就使得河流呈现出暗河排涝、泄洪,明河休闲、娱乐的双层特征,有效实现了河道的实用性与经济型的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距离。
  6、河道景观天然化
  景观河道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在于在河道形态、护坡实现上关注河道的景观与自然相统一,而且在河道治理的周边环境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设计上也遵循人造天然的规律,这就要求在因地制宜,在城市河道条件具备处,设置景观水面,在河道内部进行水草种植,在河岸边缘,在不影响正常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适当采用灌乔木以及设置相应的人文性休闲娱乐场所等,以实现河道景观天然化。
  7、對沉陷进行治理
   沉陷后治理技术就是针对河下采煤引起的河床、堤防、滩地、护堤地下沉、堤防堤基开裂,在采煤沉陷稳沉后,运用堤防加固技术、裂缝处理技术、河槽治理技术、河岸加固技术等,按照河道规划及管理要求对河道行综合治理,恢复河道防洪功能的技术。稳沉后治理,在治理前对采煤损毁采取针对性的治理设计。堤顶高程按照设计水位加堤顶超高进行。对滩地、护堤地按照与上下游平顺连接治理。可不治理河槽,而仅结合水流平顺采用河岸加固技术。
  取土区一般布置在堤防保护范围外的沉陷区,需采取排水措施。沉陷中治理技术是在开采沉陷过程中根据采区各工作面采煤沉陷预测,对滩地、堤防进入闭合区的裂缝进行处理,然后对堤防、护堤地按照沉陷值进行加高和加固,最后对堤岸进行防护治理的综合技术,该技术特点是沉陷时间与治理时间存在着重叠,治理过程是动态的。工作面河下采煤塌陷治理工程竣工完成后,经历了汛期洪水的考验。目前外部检查未出现雨淋冲沟、陷坑、裂缝、渗漏、滑坡、崩岸、沉降等变形,工程加固效果良好。采前预加固与沉稳后治理技术就是在工作面煤层开采前或河道未沉陷前,根据工作面采煤沉陷预测,对堤防、护堤地按照沉陷值进行预加固及备土,稳沉后对滩地、堤防裂缝及堤岸进行防护治理的综合技术。
  结束语
  山区小型河道数量多、范围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搞好山区小型河道治理,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保证行洪安全,对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庆川,高瑞芳,尹桂强,等. 地面沉降对河道堤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4:7 ~11
  [2] 徐德辉.浅论河道生态治理中生态护坡实施各阶段的任务[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1,(03)
  [3] 陈勇超,张顶策,佟宇明 . 刍议河道裁弯取直的条件[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5):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22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