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原则及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章晟

  摘 要: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影响作用以及丰富社会实践路径的选择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意义;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70-02
  “中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再加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本质,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指导全国人民前进的核心理论。”[1]随着全球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的各种碰撞现象越来越频繁,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逐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冲击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关系到中国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坚持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坚持遵循和使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努力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拥护者和信仰者。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是用社会主义信念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为大学生的行为规则提供了标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落脚点。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将更多的教育关注点投入到大学生的身上,仔细地研究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的特点,准确把握大学生个人的特点,开展更加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首先要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教师应最大程度地接纳和宽容教育客体这一发展中的人,充分认识学生的不足,将怨恨、迁怒转化为爱心,挖掘他们蕴涵的巨大潜能,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学生也要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的基本权利,在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理解学生,并且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之间的关系,物质利益是保障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精神提升与物质利益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这一切都要以尊重大学生的需求为前提。
  (二)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是对国家社会现象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育过程中,要将主导性和多样性相互结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要坚持主导性的地位不动摇,这就要求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不能搞多元化的发展。价值导向的一元性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保持一元化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动摇,不允许有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思想不动摇的 前提条件下,充分尊重各种优秀的文化,尊重差异,实现教育方式从单一化的发展像多元化的发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必须结合主导性和多样性,才能培养出思想独立、具有较高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
  (三)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当代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此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要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的观点。社会价值中的商品意识、价值规律和利益观念逐步替换较为传统的价值观而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社会现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学中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采取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工上来看,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但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打成一片,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来,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能够培养更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对学生的困难要主动帮助他们想办法解决,使学生觉得你在时刻关心他,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对学生的关怀,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极大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路径
  当前,要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在拓展途径上下功夫,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平台,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能脱离。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任何一个教学过程,总是从教师开始,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切实到位,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成了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搞好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其次,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针对当前“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逐步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育的方式上,不能只有知识的灌输,要结合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利用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现代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互动式教学应体现出教与学之间积极思维的共鸣[2]。   (二)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影响作用
  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强、时效性强、互动性强、虚拟性强、信息海量等特点而被大学生广泛使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尤其是校园网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的良好的网络成环境。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改变简单枯燥的传统说教;必须要认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下功夫,吸引大学生去浏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从而提高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信息内容的更新上,不仅要保证信息内容的质量,还要保证信息内容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教育者可以通过E-mail、QQ、BBS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丰富社会实践路径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指导高校学生广泛投身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实践,最终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3]。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高校学生切身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义,促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有效组织丰富的暑期科技、文化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有机会切实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尤其是了解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情况。有效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奉献中树立理想、展示才华,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托,在大学生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4]。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终极意义上与大学生本质性的精神存在相吻合,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实践活动。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境、提升精神、重塑信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
  [2] 陈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
  [4] 高艳芳.如何在青年学生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三峡大学学报,2009,(12).[责任编辑 魏 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24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