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促进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秋 王吉江

  实现吉林经济的振兴,关键问题之一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现有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我省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专门制定了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的措施。无疑,这些措施都是正确的,但如何贯彻落实好,还要深入的探讨。
  
  一、美国经济增长与人才结合给我们的启示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面前,察觉到自己的经济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有所下降,于是,他们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对策。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种让人惊奇的现象:大部分老企业发展缓慢,而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以计算机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成立不到20年,却发展神速,市场价值飞升。而这种新企业正是日本所缺少的。对此美国政府适时采取了“依靠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新兴工业相结合”、“发展自己特长”的战略方针,拒绝了诸如利用外汇汇率、增加关税来加强竞争力的各种短视的建议。此后,美国依靠高等学校培养的大批毕业生。大大加强了计算机、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一组数字:芯片工厂,美国是日本的18倍;计算机、软件公司,美国比日本多干倍。战略方针的正确,措施的得力,为时不久,美国在知识经济领域,便把日本远远地抛在了后头。
  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5000家软件公司,而哺育这5000家软件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是美国3600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正是它们培养的大批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充实到作为经济前沿和主战场的各类公司和企业中,才使得美国的公司、企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从而立于世界经济的前沿。可以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加州贝克莱分校等一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投身经济前沿和主战场去创业,就不可能出现硅谷;没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等学府的科研人员去搞风险投资.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不会有128号公路(波士顿的外环公路)旁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
  美国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校企融合是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条件
  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未来的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地方,更是研究高科技,哺育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场所。美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美国的高校与企业的融合相当紧密,一方面美国高校的科研人员经济意识浓,他们总是想尽办法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美国高校的毕业生创业意识强,他们总是想尽办法投身到做为经济主战场的公司和企业中去闯荡。美国绝大部分公司和企业,从老板到员工云集了各类高校的毕业生,这些公司和企业都是他们辛苦创业发展起来的,他们深知校企融合对兴业的重要性。这些公司和企业一方面为了吸引优秀毕业生到自己的公司和企业工作,纷纷捐资助学,设立奖学金;另一方面,为了得到技术和智力支持,也纷纷解囊设立和资助高校的科研项目。美国这种校企的紧密融合,为美国公司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也为美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可以说,校企融合是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条件。
  我省目前学校与企业还缺乏有效的融合,高校的专家学者与公司、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通道没有形成,很少有专家学者到公司、企业去,也很少有公司、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来,缺少知识和技术上的沟通。这就形成了公司、企业有了知识和技术问题不会主动找高校,高校有了科研成果也不会主动找企业。这样,一方面造成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难,公司、企业得不到应有的知识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公司、企业的需要不相符。高校不知道公司、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专业设置只看本校师资力量和现有专业条件,结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公司、企业基本用不上。校企缺乏有效融合,是我省人才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结之一。
  2、人才缺乏创业精神
  我省是科教大省,现有各类高校(独立二级学院)50多所;同样,我省亦是人才大省,每年毕业的本、专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达二十几万人,大部分毕业生,特别是优秀毕业生主要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不愿意到经济主战场的企业和公司去创业。这与美、德、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大部分毕业生,特别是优秀毕业生首选到公司和企业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方面作为经济主战场的企业、公司急需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大批优秀毕业生却扎堆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发挥不了自己的知识专长。这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严重阻碍了我省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企业缺乏人才理念
  企业对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渴望不可谓不强烈,但他们想的都是拿来就用,而非自己培养。他们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没有3-5年是不可能给企业创造出效益的,这3-5年,企业得拿钱白养活他们。企业自然不愿意多拿钱,这也是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企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等大学毕业生能够给企业创造出效益之后,企业还是不愿意多拿钱,因为企业还想收回前期投入的人力资本。这是我们大多数企业留不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美、德、日等国的公司和企业既肯花钱培养人才,也肯继续投资,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企业缺乏人才理念,也是导致我省人才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一个重要根源。
  
  二、吉林省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对策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要想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加快吉林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就要把现有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针对上述我省人才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结所在,提出如下对策:
  1、加大专家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并逐步健全专家参与经济决策的机制。这不仅使专家本身的人才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也会带动专家所在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也是有效避免我省高层次人才流失的一个好办法。高层次人才流失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完全是一个待遇问题,有时是一个作用和能力能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如果给各级专家一个能发挥其作用、施展其才华的舞台,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加强校企合作
  近几年,高校规模的扩大,已使高校经费出现了较大的缺口。政府可以动员或引导企业向高校投资,实现校企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企业提供资金,学校以其知识和人才提供相关服务,如企业委托高校培养人才,委托高校进行科研开发等。还有一种合作形式是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园区依托高校科研和人才密集的优势,为中小型高

科技企业提供智力服务,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3、设立科研中试风险基金
  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一般存在一个中间环节(阶段),即中试(阶段)环节。国外对科技成果中试环节的投资,属风险投资的一种,成功的比率只有30%左右。因此,企业一般不会出资进行中试投资。就连比尔・盖茨这样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也从不出资进行这样的投资。那么,谁进行中试投资呢?只有政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各级政府,在近二、三十年间,相继设立了众多的风险投资基金,专门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当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后,企业就会通过证券市场上市融资。那时,风险投资基金或转卖股权,或收取股利,最终不仅能够收回投资,还能有所盈利。这种政府筹措资金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会加快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4、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经济主战场
  要改变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公务员的做法,公务员的选拔要从经济第一线的公司、企业或事业单位中,挑选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大学毕业生,以避免出现更多的无经济工作经验的“三门”(家门、学校门、机关门)干部,逐步使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真正成为既懂行政管理,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除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外,其它事业单位招收工作人员,也要从经济第一线的公司和企业中选拔,引导大学毕业生首先投身经济主战场,而不是首先去当公务员,从而促进知识和技术与经济的融合。
  5、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及其价值
  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就需要我们既要重视现有人才的使用,更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就像培养运动员一样,如果我们只重视专业运动员的使用,而忽视业余运动员的培养,只重视高水平的国家队,而忽视低水平的地方队,用不了多久,我们的高水平运动员就会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状况。所以,我们要真正把具有高素质的入当作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持久性资本,他们对公司经营和企业生产管理都具有重大的决定性影响。每年市场份额达5亿人民币,贴在手机等表面上的各种贴画。就是一位年轻大学毕业生发明的。所以,我们在强调企业家政治素质的同时,要认真对待人力资本,既要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又要合理利用好人力资本,并在分配中充分考虑其价值。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才库才会不断壮大,人才优势才会尽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吉林省发改委)
  (责任编辑:文 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5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