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坡地建筑生态文化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坡地建筑“零接地”地下空间适度利用的生态原则出发,对坡地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进行探讨,并提出坡地建筑地下空间的生态设计方法。
  关键词:坡地建筑;生态文化;缘地策略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underground space from thehillside building "zero ground" moderate us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ity were discussed, and someecological design methods of underground space of sloping building.
  Keywords: slope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ulture,;margi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节约资源的情形下,有限度拓展地下及地面空间、减少城市灾害的一种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坡地建筑的“零接地”,需要通过合理高效地利用坡地资源及场地特征,以实现坡地建筑生态化、集约化发展的三维空间体系,实现坡地绿色建筑更广意义的节约资源和综合节能。
  
   一、坡地环境地下空间的适度利用的生态原则
   我国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其传统地下空间最大的优势在于热工性质及节地节材上;由于其地下空间暴露于室外的“体型系数”小,加之乡土材料(土、砖、石)的热阻大而蓄热性好,克服了土窑易于潮湿、塌陷的弱点,因而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热稳定性,能保持和提供相对恒定的热舒适性。
  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有其“适宜度”的制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较高的地下水位,容易遭受周期性洪涝灾害的侵袭。 另一方面,南方湿热地区稀松的“红黄土壤”作为建筑地基是不利的条件。地下空间防水防潮和通风除湿的成本也将大大提高。
  坡地环境地下空间的开发并非一劳永逸,其长期的使用和维护将耗费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从大尺度场地生态开发的角度也受到限制。因此,坡地人居环境建设不能盲目地为了空间的拓展而随意地开发地下空间,应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建筑的实际需要以及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进行。
  由于“城市的本质是聚集而不是扩散,城市的一切功能和设施都是为加强集约化和提高效率服务。”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前景,因此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管理立法、技术运用等手段来避免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利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及生态的开发。
  
  
  二、坡地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地下空间建设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坡地环境地下空间的专业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与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方法及层次相吻合,并结合长期的需求和技术的可能性,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而不致因局地局时的开发而影响总体的效益和格局。
  “平战结合”地开拓地下空间,可以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战略效益的统一。一般情况下,坡地城市的中心商务区由于经济、文化的向心性以及城市功能的聚集、土地昂贵、开发价值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较大,开发后也能相应地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城市立体集约化开发也往往从中心商务区开始然后逐步向外扩展(区位效应),既解决了城市集约化发展的矛盾,又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城市中心商务区的步行广场及周边建筑,常结合地下快速交通站台,形成城市地下空间的核”。各“核”通过“线”等联系起来,并穿越其他的“点”,总体上构成了“核一点一核”的布局方式(图1)。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地下空间开发有可能出现单核的形式,或者连接两核的“线”也未必完全是地下状态,而部分暴露在室外。
  
  图1 城市地下空间构成要素
  
  三、坡地建筑地下空间的生态设计
  从城市和建筑防灾的角度,在低洼的坡地环境和滨水坡地环境,需要考虑排洪、泄洪的措施。坡地建筑的底部空间、地下空间,还需要建立“季节性的使用和选择”的观念。如重庆传统滨水坡地建筑,架空底部以适应季节性洪水和气候的变化:当洪水涨袭时,居民搬至上部空间,架空的空间成为排洪和泄洪的通道;洪水退缩后,原滨水的坡地及架空空间又可恢复为牲畜喂养和季节种植的场所。而且,居民在冬大阴冷的季节可选择居住在干爽的楼上,夏天湿热的季节又可居住在阴凉的楼下.
  坡地环境拓展地下空间应结合建筑及环境特色空间、竖向及景观考虑,结合场地起伏状态及地基条件来合理选择及布置,宜将地下空间尽量选择在挖方区域或地形自然下凹的地带,避免因大量挖切而形成对原生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避免选择在大面积坚硬的岩石地基之上(尽管对建筑的支撑是天然的有利条件,但因施工难度加大而带来资源的过度消耗),并避免选择在持力层较深的软弱地基之上.地下空间的拓展将不可避免地因切土而出现边坡或挡土工程,因地下空间屋顶的“地面再造”而出现绿色庭院或地面广场,因此还需要加强其结构的稳定性及排水措施。
  
  图2 坡地环境因地就势、利用场地的特征来拓展地下空间
  此外,坡地环境的地下空间设计还需要结合节点空间、天井空间、复合空间等多种形式,避免因空间单调或冗长带来场所感的缺失,且宜结合室外的景观和气候条件(阳光、风)等,来营造出具有良好物理条件、尺度适宜、轻松高效、富于场所感的环境.
  总之,坡地环境由于地质地形及现实因素的限制,大规模、成片开发地下空间的条件尚不具备,但仍需结合场地特点将地卜空间开发及人防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范畴,编制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并从地下建筑的规模、出入口设置、空间尺度、空间氛围、空间质量等全面考虑,使之与地面建筑及景观、城市地下空间体系进行整合,结合地区及建筑的具体情况和城市发展阶段,制定出既考虑一长远需要、又现实可行的全面规划,通过循序渐进的调查、论证、规划和典型实验,为未来生态城市的形成和坡地社区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桦等著.山地道路的交又形态—重庆近代城市道路研究.重庆建筑,2005.(08) :19-24.
  【2】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69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