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文化名人信札收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近两年,在多次拍卖会上,名人信札成为亮点,成交价格屡创新高。中国嘉德2009年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一批首次亮相的“胡适存友朋信札”,为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以554.4万元高价成交。又由于此批信件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极为重要,后由国家文物局动用国家优先购买权,将这批信札收购。
信札又称手札、书札,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信件。它有别于大幅书画作品,显得更有生活趣味,也更生动。它由古代尺牍演变而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书信,那时书写书信都是在竹简或木牍上,而且受书写材料和文字等局限,文辞比较简练。到了东汉,造纸术成熟了,书信才随之得以发展。而书信最发达的时期是明末清初,一大批文人墨客于书信中抒发胸臆、互通信息。在书信的语言方面,清以前均为文言文,清末民初白话文流行,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大学者也用白话文写书信,“五四”以后白话书信体散文更加盛行,
众所周知,历史名人,特别是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日记、信函、创作札记,是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由于信札是人们在随心所欲之间创作的“小品”,有时无心插柳,反而会更好地表现出一个人独特的风格=比如,杭州西泠2010年春拍推出名人手迹专场,蒋复聪致张充和信札四通,起拍价1万元,最终以4.7万元成交,饱受各界关注。
那些发黄的纸张中埋藏着历史的真实。特别是在电脑取代传统书写工具的今天,名人信札必将成为时代的“绝唱”。事实上,相对于异常火爆的名人字画的收藏,无论是在数量、种类,还是在成交量上,信札的收藏与拍卖均处于低位。一些国家的文博、档案机构纷纷以收藏名人手稿为己任,客观上二限制了个人收藏名人信札。比如现代文学馆所保存的作家手稿,大部分是作家本人或家属捐赠的。
即便如此,近几年国内的信札收藏升温的趋势仍然势不可挡。与书画相比名人信札因为造假难度高,行情反而相当稳定一封名人信札,当年的信封、信笺、邮戳、邮票,这些凑在一起,缺一不可:此外,上世纪90年代,名人信札在市场上价格很低,故没有赝品而近几年,由于名人书札逐渐走俏,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制造了大量赝品。比如,一页民国时期的名人书札,内有不少错别字,或者发现较多文字为只有改革后才有的简化字,则必是赝品尤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7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