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东省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秋慧 孙 燕

  [摘要]实证分析表明,山东省1978~2005年间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y=0.084・H0.079K0.737L0.263其经济内涵是: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及结构优化等制度因素对山东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78%、6.45%和23.66%。鼓励储蓄和增加投资,增加劳动供给和提高劳动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化体制改革等,是促进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增长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Cobb―Dauglas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4―0059―05
  
  山东省是一个经济大省,2005年GPD为18464亿元,超过全国总量的10%。同时,山东省又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5年问,全省GDP平均每年增长11.59%,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结构、效益和质量也同步改善。山东省国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扩张时期。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Cobb―Dauglas生产函数,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探索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对于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增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模型选择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从两个角度分析经济增长问题:一是进行定性分析,旨在考察各种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的途径;二是进行定量分析,旨在考察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本文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增长进行定量分析,属于实证研究。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创建了多种经济模型,用以考察经济增长的规律。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索洛命名的经济增长模型,运用Cobb―Dauglas生产函数,考察并解释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后来,索洛模型同样有效地解释了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增长。因此,本文拟采用Cobb―Dauglas生产函数,分析山东省的经济增长。
  经典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形式为:
  Y=AKαLβ
  其中,Y代表总产出或总收入,即GDP;K代表资本存量,指数α代表资本的产出弹性,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L代表劳动投入,指数β代表劳动的产出弹性,为劳动所得在总产出中占的份额;A代表技术水平,也称效率系数,衡量现有技术的生产率,是一个大于0的参数。
  本文引入体制变迁、结构升级等制度因素H,将经典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形式改造为:
  Y=AHγKαLβ
  对上式取对数,转化成多元线性回归形式来求解,见下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年《山东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78~2005年。有些年鉴中未能直接给出的数据,则根据相关的方法和资料由笔者整理获得。
  
  1.总产出GDP
  ―般而言,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的指标应该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这两项指标都可以直接从有关统计资料中获得。本文采用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基础数据取自2006年《山东统计年鉴》,并且按1978年的不变价格换算获得。
  
  2.固定资本存量K
  固定资本存量应该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既包括直接生产和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如住房等。目前的统计年鉴没有给出相应的年度存量数据,在此借鉴复旦大学张军(2004)在《中国省级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一文中使用的方法,把统计年鉴公布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视作年度新增投资,再扣除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折旧,得到当年的固定资本净增存量,依据永续盘存法从基年逐渐累加而成。
  由于投资品的计算受到历年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品价格上升较快,所以对各年投资品价值以及固定资产原值统计数据并不能直接运用到计算当中,必须将当年价格用一定的价格指数平减成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值。但是在山东统计年鉴中没有1990年以前的投资品价格指数,因此本文参考张军等(2004)的研究方法以消费价格指数拟和1990年以前的投资品价格指数。基期资本存量根据资本产出比估算,经济折旧率在统计年鉴中没有统计数值,本文采用Young(2003)的估计值0.06。
  资本存量按1978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折算获得。

  3.劳动投入量L
  劳动投入量以年末就业人数作为观测指标,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农村就业人员、其他就业人员。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

  4.制度因素H
  制度因素涉及很多内容,本文仅以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第三产业产出占全部产出比重综合得到制度因素变量H来代表制度变迁以及经济结构变化。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各年度投入产出数据
  根据以上指标设计,计算整理得到各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如表l所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回归测算检验
  本文采用的分析软件是EVIEWS3.1。
  1.对变量资本存量、劳动、制度因素和GDP进行Granger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存量、劳动、制度因素是产出GDP的解释变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三)主要结论
  1.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
  在宏观生产函数中,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一般用要素的边际产出与要素投入量的乘积在总产出中的比重来表示。其中,资本的产出弹性用资本利润率与资本投入量的乘积占总产出的比重来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用劳动的单位工资与劳动投入量的乘积占总产出的比重来表示。
  测算生产函数中要素产出弹性是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十分困难的问题。国内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经济增长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些有益成果,但至今尚未形成共识。据省内学者宗兆礼(2006)的研究,1980~2005年间,山东省

平均资本的产出弹性α为0.62,劳动的产出弹性β为0.38。本文计算出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737,劳动产出弹性为0.263。
  宗兆礼(2006)和笔者的研究都发现,山东省宏观生产函数中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之和α+β=l。这表明,山东省经济增长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力每增加1%,总产值将分别增加0.737%和0.263%。
  
  2.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一般用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增加的产出,即要素的边际产出和产出弹性的乘积表示。根据年鉴数据采用水平法计算各变量平均增长率,得到1978~2005年山东省GDP年均增长11.59%,投资、劳动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0.84%和2.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78%和6.45%,余额即为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等全要素生产率TFP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3.66%。
  以2005年为例,资本和劳动投入对产出的贡献分别为:
  以上结果表明,在2005年的生产条件下,当其他要素不变时,每增加一亿元固定资本,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249亿元;每增加一万人劳动力,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190亿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3.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不仅体现科学和技术进步,也包括体制、制度、人的素质和管理方式和手段等的进步。1978~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66%。这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是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由图1可见,山东省全要素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持续攀升,1984年达到阶段高点,之后波动较大,在1989年出现阶段低点,1990年大幅回升以后,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00年这种下降趋势才得以缓解,随后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势头,与山东省1978~2005年间的宏观经济情况比较吻合,也和郭庆旺(2005)估计的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1978年到1980年代初期,山东省完成了国民经济的两次调整,农、轻、重的比例趋于合理,农村制度变革释放出极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开始持续上升。在1979和1981年,制度因素(H)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9%和21%,在1984年出现最高点。到1980年代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逐步下降。1988年开始治理整顿,其中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上年压缩21%,同时实行从紧的财政信贷政策,控制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加之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使1989年经济同比出现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也在1989年出现历史低点。
  针对1990年代中期的经济过热,政府从1993年开始整顿经济秩序,实施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同时深化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改革。我国经济开始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情形,再加上劳动力的低水平利用,公共教育支出与科学研究支出严重不足以及19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持续下降。据统计,1991~200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22%。
  2000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教育支出经济效应的逐步显现,宏观经济逐渐好转,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也随之出现逐年攀升的势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4.26%。
  由此可见,影响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经济体制变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这在模型中也得到体现。以索罗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因素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在计量结果中,全要素生产率中加入制度因素,参数Y<0表明,第三产业总产值比例上升和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有正的作用,以上估计结果和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现实完全吻合。山东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特征明显,2005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0.4:57.4:32.2,第三产业产出比上年增加1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8%。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2005年,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2.4%,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5.0%以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四、政策意义
  
  (一)投资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78%。这表明,资本投入是山东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Granger检验(表2)显示,GDP同时是资本存量的解释变量,经济增长促进了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这同索罗模型的预言是一致的,即投资率是一国(或地区)富裕还是贫穷的关键决定因素。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山东省仍有必要保持较高水平的储蓄与投资,以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同时,模型也表明,山东经济增长带有某种粗放增长的特点,还没有完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增加积累和投资的同时,应当重视资本结构的调整。例如,政府要根据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尽量减少对私人投资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在资本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效率,等等。
  
  (二)劳动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5%,相对贡献较小。这可能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有关,也可能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不畅有关。具体原因需要专题定量研究。不过,从一般经验来看,培育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市场分割,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作用。
  
  (三)技术进步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66%。这表明,技术进步是山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这同内生增长模型的预言是吻合的,同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是一致的。因此,政府除了增加科技投入外,要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保护新技术发明人的利益。要健全税收制度,促进企业自主研究和开发。增加科研院所和大学基础研究投资,鼓励产学研究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四)山东省制度因素系数H为正,表明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这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是吻合的。因此,今后山东应继续在推进制度创新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下功夫。
  在经济结构创新方面,除了继续坚持公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外,重点是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发挥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的积极性。目前,东部沿海几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如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其国有经济发展速度不相上下,差距主要体现在非国有经济上。凡是非国有经济发展快的,全省整体经济实力都比较强。因此,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和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山东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战略性课题。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除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外,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证分析表明,近年来山东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持续提高,已经成为支撑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5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0.4:57.4:32.2,而早在2002年的时候江苏就将该比例调整到了10.6:52.1:37.3,浙江调整到了8.8:51.2:40。山东省第一、第三产业的变化速度明显慢于上述省份,这表明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因此,今后山东省仍然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责任编辑 高 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8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