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业集群演进的我国产业组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纬 梁嘉骅

  摘要:产业组织作为一种中观层面的组织,能够将微观的经济活动主体组织起来,运用有效的机制,提升各经济主体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然而,不同的社会环境,产业组织的形态是不同的,它们的效应也是不同的。笔者认为产业联盟以其特有的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特别适合转型时期中国的产业经济组织形态,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产业经济组织形态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其他产业经济组织共同推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组织形态;地理产业集群;虚拟产业集群;产业联盟
  作者简介:王纬(1971-),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梁嘉骅(1941-),男,广东广州人,山西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5-0033-04 收稿日期:2007-07-09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经济在过去的27年里,取得了巨大发展,这种非凡的经济增长背后是我国正在经历的一个历史性经济体制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其经济组织形态发生了很大转变:如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组织向现代企业组织转变;由靠行政指令约束的企业组织向企业之间合作与竞争的组织转变。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组织形态。
  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现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迅速转变,因此我国的产业组织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历史阶段的产业经济组织形态将在变革时期同时存在。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尤其是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改革攻坚时期,选择和探寻一种适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能够产生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的产业组织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理论上从产业集群演进出发,试图说明产业联盟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特别适合转型时期我国的产业经济组织形态,可以作为现阶段我国产业组织形态的重要补充形态,与其他产业组织形态共同推动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产业集群新演化――产业联盟
  
  产业集群是产业经济活动中一个常见组织形态,在一定社会生态环境下,产生一些特定的效应,如增进规模经济,促进创新和技术扩散、构建地区分工等,反过来,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产业集群的演进机理和集群所起的效应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必须根据特定条件、特定生态环境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产业集群,我们可以利用产业组织形态的规律和效应,更好地优化地区产业布局,加强区域经济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区域环境和产业环境,从而推动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
  
  1、从地理产业集群到虚拟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现象由来已久,然而,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却是从上世纪初开始,我们有必要对出现的理论和成果做出回顾。
  较早研究产业集群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马歇尔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专业化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工业组织,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当时发展比较活跃的中小企业“产业区”有密切关系,认为聚集能够使企业因技术外溢、专业技术人员与中间投人品的共享而获益。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着重分析了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这三种主要区位因子在企业聚集中的作用,将产业集群归因于企业决策者权衡聚集利益与成本的结果,并且认为聚集来自4个要素:技术设备发展促进了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相互依存;专业化要求形成灵活的劳动力组织;大批量购买与销售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基础设施共享能够使一般性开支降低。
  其后,阿萨德的产业关联集群理论使产业集群研究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首先,对集群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以单个企业为中心、从区位到企业的单线条联系思路转变为由区域和关联产业整体出发对集群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在继续注重区位因素及其与企业、产业关系的同时,重点分析区域间、产业间的相互作用,隐含地揭示出集群企业间的利益相关性。其次,阿萨德对集群发展中负面因素的分析虽不完善,但符合辩证法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把握集群发展的规律性,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同时,这类理论还涉及到了政府的作用,为研究集群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开启了门户(岳军,2006)。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初以来,集群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研究成果的数量、广度和深度都取得了飞跃。Porter(1998)及其同事通过对丹麦、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等10个国家的考察,认为:一个国家(地区)或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的因素: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厂商结构、战略与竞争。国家竞争优势的4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钻石”结构。很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会使这4种因素的互动力增强,从而提高该地区或该产业的竞争力。Porter(1998)认为,集群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
  Krugman(1991)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区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主流经济学家,并对产业集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以收益递增理论为基础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聚集的一般趋势,这种生产在地理上的集中正是某种收益递增的普遍影响和明证。他还阐明由于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聚集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我国的一些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产业集群的概念、形成以及作用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研究。如王辑慈等(200t)认为,产业地理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生命周期,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延续了产业衰退期的到来。吴德进(2004)从制度经济学、组织生态学、创新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对于产业集群的基本组织内涵作了说明。徐康宁(2001)认为,中国典型的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与开放经济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在我国的近20年~30年间,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产业集群目前也面临着一些困惑:(1)我国在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中还有许多局限性,对产业经济活动形态生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比较肤浅、不成熟,导致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的一些以地理为特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以及历史上围绕城市、乡镇所建立起来的企业等,它们征用大量稀缺土地、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大量管理人员,却不能关联成集群,不能产生集群效应。(2)许多呈集群状态的传统产业区,尽管也有较

高水准的基础设施,但是,相关的软支持体系残缺不全,中间组织缺失,完全处于靠市场驱动的自生自灭状态,难以形成持续创新、自我强化和发展的能力。(3)许多集群内部协作关系差,对于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很难快速优化配置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虚拟产业集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我国开始研究的。
  
  2、从虚拟产业集群到产业联盟
  虚拟产业集群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世界范围竞争的加剧,现代经济组织的形态和边界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跃变,虚拟企业则率先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现实表达。“虚拟”一词最早源自计算机的虚拟存储器,管理学界于1991年借用虚拟企业这一特殊概念来描述那些法律上相互独立的企业、组织、个人等,在不涉及所有权的前提下,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赢得某一市场机遇,动用各自优势资源,组成的临时性合作机构。
  虚拟企业概念提出后,其组织和管理模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以其构建成本较低性、市场反应快速性、组织形式灵活性等独特优势,对于快速优化配置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优势资源,快速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专业分工等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作为新生事物,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企业多以项目合作为主,具有短期性;没有固定的合作机构,不能持续地产生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平时各自为政,缺乏交流,管理的复杂性导致协作成本增加;缺乏中间组织协调各经济活动主体,稳定性较差等。
  1997年,巴西圣保罗大学、墨西哥蒙特雷技术大学、德国亚琛大学、瑞典Saint Gallen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大学在欧盟EU's ALFA计划资助下,组成一个研究网络,开展一项名为中小企业协作系统(简称COSME)的研究项目(Molina,2001)。该课题组基于虚拟企业概念提出了全球化虚拟商务框架,它包含三个实体:一是虚拟产业群;二是虚拟企业经纪人;三是虚拟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产业群的概念:是由具有一定专长的各类企业组成的集合体,主要是通过提供与调节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参与虚拟企业运作,使成员企业分享市场机遇和参与全球商务(Molina,1998;Bremer,1999)。
  之后,Molina(2001)以研究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为目的,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和加入虚拟经济的可能性,提出中小企业要发展应走虚拟产业集群之路。Passiante和Secundo(2002)提出,新经济所展现的发展机会决定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以致于产生了崭新的虚拟集群化组织形态。Paul Tracey(2003)等也认为集群可以超越地理区域并由空间上延伸的网络组成。
  我国学者杨建华(2002)、陈剑锋(2002)、李帅(2003)、罗鸿铭(2004)等开始关注于虚拟产业集群,并以各自的视觉围绕虚拟产业集群做了许多细致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虚拟产业集群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所展现的发展机会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突破了传统产业集群的地理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一些集群效应。另外,在有关虚拟产业集群的名称、适用范围上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如有称虚拟产业群、虚拟产业集群的,也有称虚拟企业集群的;有认为虚拟产业集群适用于同一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认为它没有产业限制。
  
  3、产业联盟
  联盟,多见于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动态联盟。刘卓林等(2004)认为企业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网络组织。并且认为从单个成员角度看,战略目标是短期和局部的。企业动态联盟是企业基于市场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失、需求多样化趋势,为快速响应某一市场,实现一定目标而组成的临时性合作组织形态。本文在检索、查阅许多有关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动态联盟的相关文献后,发现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企业的角度进行的,而且这两种企业联盟的实质是一种虚拟企业的组织形态。
  产业联盟近几年多见于通讯、电子、家电等行业,而且大多由在某一行业具有权威或垄断的一些大型企业和组织共同组成的。它们多以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共同制定价格、共同制定产量为主,同时对联盟企业进行一些相应价格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目前,关于产业联盟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和国外还很少。在现有相关文献中,多是一些企业人士对产业联盟在价值链、共同研发以及商会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且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在产业联盟的实际运作当中,由于其运行基础薄弱,内部协作关系差,往往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并且生命周期较短。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产业联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联盟。笔者通过对山西磁性材料产业联盟近4年的实证研究,结合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认为,产业联盟是指产权独立、地域分散、生产相同或同类产品或生产同一产业价值链上的不同产品的有着密切关联的企业和组织通过某种无形或有形的契约进行的集合,是集群演化发展的新阶段,它不仅具有集群的效应和特征,而且还具有自身特有的效应和特征。
  (1)产业联盟内各成员企业产权独立、具有跨区域性。产业联盟的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自主经营,这样使得它们克服了资源在空间上的局限性,保持了分散资源和知识的优势和灵活性,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合理有效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联盟组织形态呈关联泛边界化。关联,表明产业联盟内的各成员企业之间,在保持产权独立性的前提下,进行强关联协同。实际上,这是产业联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与产业集群的根本区别。作为跨越不同区域、产权独立的企业以及各行为主体,由于现实空间问题,它们相互之间必须以各种方式进行各种强关联,通过关联,共同实现一些效应。泛边界,意味着产业联盟的边界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在联盟内企业的强关联协同下,边界可以跨越多个区域及至国家甚至更大。
  (3)中间组织是联系产业联盟企业的纽带。产业联盟通常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并且各企业均是产权独立,各自为政,因此,需要一个所有联盟企业均认可的中间组织作为纽带,它可把联盟内企业联系起来,进行强关联协同,使产业联盟形成稳定效应。这是产业联盟得以实现和运行的关键。
  (4)产业联盟内有固定的共同机构。产业联盟有别地理产业集群与虚拟产业集群的最显著方面就是它内部有固定的共同机构。该机构可以为研发机构,也可以为具有分工性质的专业化机构,这些固定的共同机构,用以持续地实现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创新能力,提升它们的竞争优势。
  (5)产业联盟是约束性与灵活性均衡、竞争与合作均衡的一种经济组织形态。转型期的中国企业,一

方面,内生地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政府约束,彼此竞争与合作关系不强,风险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处于一种低层次的“有序”状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灵活性较大,为了生存,彼此之间竞争关系非常强,而且往往演变成一种过度竞争,成为“混沌”状态。而产业联盟通过其特有的组织形态,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不同区域企业要素和资源,突破区域经济有形边界,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一个优势互补、能力最大化的集体,使得这种组织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既保持了成员企业的独立性,又保持了成员企业行为的协调性,使得约束性与灵活性、竞争与合作达到均衡,进入一种新的更高“有序”状态。
  (6)产业联盟内有某种无形或有形的契约关系。中国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以德经商理念与西方交易契约理论在中间组织互动关联下,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使各企业和组织之间形成一种无形或有形的契约关系,共同催生一些效应,共同进化。
  (7)产业联盟不是行业协会,也不是托拉斯或卡特尔。产业联盟内有共同的固定机构,用以集中地创新发展,而行业协会没有;托拉斯是一个通过兼并、合并进行垄断的组织;卡特尔则是一个通过限制生产或划分市场来获得更高价格的经济组织。而经前面论述,产业联盟是一个通过提高企业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来扩大企业的生态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产业经济组织形态。
  
  三、结论
  
  产业组织作为一种中观组织,通过相应的运行机制,将微观层面有密切关联的经济行为主体联系起来,使其要素和资源的空间配置经历了从混沌到秩序、从分散到聚集的过程,并且实现了一些特定的效应,从而为增进各行为主体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地区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作为社会生态环境的产物,产业组织在不同时期,其产生、演进规律以及功能、形态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态环境,适时地选择、调整适合企业生存,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形态。
  地理产业集群以及虚拟产业集群作为两种主要的产业组织形态,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攻坚时期,它们在一些方面与我国的特殊国情有些不适应。
  产业联盟作为新时期下产业集群的新演化,在我国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首先,它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下产生的,有着适合自身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其次,它有着与其他产业组织形态不同的运行机制,如内部中间组织、固定的共同机构等。因此,它不但能产生一定的集群效应,还能产生特殊的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比较适合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生态环境,并且特别适合于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出产业联盟,并不是要否认地理产业集群以及虚拟产业集群,而是认为产业联盟作为我国现阶段产业组织形态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可以与其他产业组织形态相辅相成,利用各自生态环境,发挥各自优势,产生各自效应,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编校:育 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