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林业生态建设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1 树立正确的观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1.2 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 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3 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 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5 结束语
  为了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几点看法。增强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绿化美化城市、乡村和铁路、公路、河道、海塘和堤岸,创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活环境;不断扩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1,(5).
  [2] 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 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0,(3).
  [4] 郭志伟,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3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