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墨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恒民

  【摘 要】墨子是我国最早的因材施教的实践教育家。墨子在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及重视学生量力而行和知识技能的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完整的认识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教育,完善我国当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 墨家 因材施教
  
  墨家在战国初期是同儒家相对抗的最大学派,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由民众组成的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的团体。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在战国时期是弟子“充满天下”的著名教育家,后人称他为墨子。墨子的教育方法和墨学一起沉寂了两千多年。到近代,面对内忧外患,墨学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墨学研究出现了复兴之势,墨子教育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认识。
  
  1文化科学生产知识的教育
  
  1.1对“从事”类弟子的教育
  “从事”类弟子即那些从事工匠技艺等体力劳动或守城保卫的弟子。(1)从事工匠技艺的弟子。在墨子的教育过程中,直接和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墨子要求弟子学会一定的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和手工艺的生产。墨子自身为人师表,直接从事生产,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墨子虽然很谦虚,有高超的制造飞行器的技术,墨子在军事器械的制造上表现出过人的技能,但是墨子重实用,以利于民之用为最高标准。墨子把这些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自己的弟子,使得他们能够学会技能去实践墨家的理想。(2)守城保卫的弟子。墨子一生极力从事非攻的止战活动,在制作军事攻防器械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较为全面的记述了防御的技巧,内容涉及城墙的建筑要求、守御设施的安排、兵力的部署、将卒的选拔、器械装备等各个方面。
  1.2对“说书”“谈辩”类弟子的教育
  “说书”类弟子,即将来要传墨子之学的一类弟子,墨子则十分强调他们向文献典籍的学习。向典籍学习,既是墨子自身的做法,也是墨子教“说书”类弟子的学习方式。“说书”类弟子以传墨子之学为要务,“谈辩”类弟子与“说书”类弟子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谈辩”类弟子以游说诸侯、出仕为官为要务,各有目标。强调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体悟能力的提高,以便面对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类棘手问题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墨子教授弟子时注重因材施教、因能分工,让学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因而形成了墨子弟子中“从事”、“说书”、“谈辩”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1.3在科技方面的教育
  墨子把这些总结出来的科技知识又融入到墨家的教学中去,科技的教育也成为了墨家教育重要的内容。墨家的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备城门》等篇幅,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诸多方面。(1)天文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对天体的运行、空间的远近和实践的久暂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2)数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对于算学和几何学都有论及,尤其对于几何学中的点、线、面、体等几何学的概念都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定义。(3)物理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论及了力学、光学、热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墨子对小孔成像等问题在《墨子•经下》和《墨子•经说》也有详细的解释。墨子在教育实践中,把科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墨家弟子素质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2 墨家教育的现实意义
  
  2.1重视实践教育
  墨子主张把知识的来源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过来的知识;“说知”是通过推论得来的知识;“亲知”是通过感觉器官得来的知识。墨子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感觉经验、间接经验。墨子努力把这种认知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墨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紧密相连的,强调教师的主动精神,墨子的教学态度决定了其主动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带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启发性的特点。
  2.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墨子十分重视诱导学生从认知走向实践,注重实际应用的能力,反对空谈。《墨子•贵义》说: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信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在现代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其专业不仅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基础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通过动手与动脑筋相结合为学习专业理论提供感性认识,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和开发学生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并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多种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从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2.3因材施教,量力而教
  在教育史上,墨子明确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教育原则,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则的提出早了2000多年。他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在难以同时进行几个方面的学习的情况下,就应该量力而学。因材施教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指向。对教师而言,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量力而教。对学生而言在“从事”“说书”“谈辩”“科技”各个方面提高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墨子十分注重诱导,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使“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各尽所能,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量力而教,对于不具备能力的墨子则即时的予以阻止,批评他们不切实际的学习行为。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弟子,则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能力。正是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墨子的弟子大都能学有所成,墨者能够遍布天下和当时的儒家一并显荣于世。“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特长等具体情况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不同的教育,使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雪良.墨子答客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7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