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无障碍设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首都北京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这种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使家庭结构发生着变化,它已超出了人口学的范畴,对北京确定世界大都市地位,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及战略意义。
  关键词: 居住区、老年人、无障碍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献标识码:A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
  一、引言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发展状况和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政策、规划、现状等方面的分析, 基于生态观、共生观、人文观城市规划思想,试图寻找出北京市居住区无障碍设施发展依托各方面因素实施的可行性;通过无障碍设施使用范畴,以弱势群体在公共空间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使用和适用”合理性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老年群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更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以及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权力, 得到政府的关注、社会的关爱;老龄化问题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在规划中必须充分重视,以防若干年后陷于被动,应未雨绸缪、促进北京地区和谐、文明社会建设和发展.
  北京市作为人口年龄结构转变速度快的一个特大型城市,现有人口1380多万人,其中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8万,己步入老龄化城市;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以典型的未富先老方式进入老龄化和高龄化时期,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我国当前国家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政策,然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从宏观规划到居住区设计,对老年人提供健康生活保障的细部考究欠缺。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是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即方便人们出行和生活的基本设施要求。无障碍设施配备标准应以消除“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出入建筑物时所遇到的物理障碍为目标。老年人是我们社会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养老住宅的开发与建设以及相应配套的适宜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本文借助城市规划、建筑、环境艺术、工业设计学科理论,运用“邻近学科类比”的方法与无障碍设施设计相关的理论有比较地进行深入研究。
  二、北京市居住区无障碍设施现状与发展
  (一)居住区规划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是国内最早试点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城市之一,与全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相比,北京要快得多(老年人口从8%上升到10%,北京只用了5年,而全国需要15年)。近20年来,北京市离退休老年人口比重较高,北京市老年人口文化水平低于其他年龄组,但是高于全国老年人口的平均水平。全国各地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无障碍建筑设施设计规范。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养老院和托老所的规定,还远不能满足老年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2002年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养老院作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宜配建项目,托老所作为小区级宜配建项目,将养老院和托老所作为宜配建项目,在管理和实施中往往缺乏力度。
  (二)国外无障碍设施建设
  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特点:一是起步早,二是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应的法规和配套政策,从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各个环节对无障碍设施建设进行规范;三是布局考虑和实施中结合自身特点,在全面、合理的同时有所侧重。欧洲国家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时,重点强调住宅的“无障碍化”。一些国家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设计和建设“无障碍化”住宅,在设施安全性能、与他人交流、沟通方便等方面考虑十分细致,形成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无障碍标准”的国家,并建立起多层次的立法保障,交通道路系统、公共服务建筑等领域各种无障碍设施建设做到全方位布局;日本为残疾人、老年人增设和改建的无障碍设施已较为普及,1973年国家制定了统一的建设法规和政策,在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开始推行“福利城市政策”,每一幢建筑物竣工时,有专门部门验收其是否符合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设计。
  (三)北京城市新居住区和旧居住区分析
  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在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交通等方面都有一批典型工程,如:北京方庄居住区(无障碍示范工程)、恩济里住宅小区、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等。新建居住区一般易于按照合理的要求进行建设,而旧居住区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有的布局需要调整,有的具有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需要保留和改造。一般说来,旧居住区的改建比新建居住区要困难,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还要解决居民的动迁、安置等问题。
  1.目前老年人城市居住区类型
  (1)专门型:就是专门向老年群体的社区;
  (2)混合型:年轻的人和老人一起居住;
  (3)嵌入型:普通的住区当中插入多种的老年设施、老年公寓、专门的老年户型、日间照料中心,活动中心等。这类居住区在用地上既是城市功能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2.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住宅层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居住区。
  3.旧居住区无障碍设计存在问题
  (1)老旧居住区无障碍设施存在着物业产权分散,改造空间差异性大;
  (2)未充分考虑完全自理和基本自理的人对住宅的不同要求;
  (3)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服务的活动设施少;
  (4)资源共享困难、康复运动和娱乐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以低碳城市为目标的设计思路
  2009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后的热门词汇“低碳”和推及开来的低碳生活、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目标。
  以生态循环发展、能源节约利用、交通规划引导的低碳生活,首先,低碳生态居住区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绿色交通环境的营造,有步骤地打造生态、做好景观绿色市政技术的应用 、低碳节能材料的使用;第三,在充分保护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从规划、体制、区域功能、空间调整方式等方面入手带动无障碍设施设计与居住区的发展。
  四、适宜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类型分析
  在中国我们看到受现有政策的影响,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划分为老年人,所谓老龄化社会的“不特定多数人”是指老年人占多数的社会。按年龄层次划分,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对居住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建筑规划观念也应随着老龄化态势而转变。多数老年人是有能力和意愿在自己的家中或独立,或与家人在一其渡过晚年的,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居住环境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是受照护服务推动的。
  (一)适宜老年人的通用设计与规划
  人们的出行、饮食、游玩、工作、休息、学习、医疗等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对于不同活动的空间无障碍地出入与使用,应以通用设计为标准,以建筑空间与建设成本的经济性为原则;老年人和残疾人考虑的居住区环境应以出行和使用受限制、导向等制约因素为前提,空间设计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通用化是理想的居住环境。老年人按生活自理程度分为三类:独立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应对不同环境空间的使用需求进行分类设计:
  1.活动空间无障碍设计
  以娱乐健身为目的:如唱歌、唱戏、打牌、下棋、跳舞、健身操、使用健身器械、打拳、打球、舞剑、散步等,在公共绿地内的地面铺装要采用防滑设计,平滑地面应坡度平缓,为老年人设计的步行的防滑道或需要设置台阶的地段要限定台阶级数、添设扶手或护栏。
  2.作息空间无障碍设计
  休憩、读书、看报、聊天等的平面布局,可选择在小区中心,根据老人心理需求,一般选择背后有背景的小空间坐息交谈,如以建筑、植物、水面为背景;形成空间半封闭性,使人产生安全感和领域感;座椅建议选用木材,冬暖夏凉,座椅面高度应在0.4m—0.45m为尺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3.步行空间无障碍设计
  散步或慢跑:设计路面铺设防滑材料、步行路面应没有高差。步道宽度一般不宜小于1.5m,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人可以错身通过,并在重要弯道处设置明显的引导标志;道路设计避免笔直漫长、太过曲折;在人行道局部设置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道路和住宅楼设置显著的标识系统;避免步行空间设有凹起物。
  4.观赏空间、室外活动场地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盲人相对集中居住区周边道路的设置盲道设计,注意人体尺度合理。居住区内联系住宅、道路、公共绿地道路和公共绿地、公共服务建筑首层出入口应方便轮椅进出,有室内外高差时,应设置坡道并安装扶手栏杆;室外无障碍通路,地面高差或有台阶时必须设置方便轮椅通行的坡道;公厕应设有带扶手的座式便器,门隔断应做成外开式或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
  5.停车场距、建筑入口无障碍设计
  室内车库距电梯最近的停车位置,应优先残疾驾驶员停车使用。
  6.夜间照明无障碍设计
  老人活动场地的夜间照明应充足,灯光照明应高低结合,有安全隐患地方,需要加设不同照度的照明灯。
  (二)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
  首先,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基础上以安全性、易用性、可达性、独特性、公平性、合理性、环保性、舒适性为设计原则;第二,在一切公共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其坡度应不大于1/12;在盲人经常出入处设置盲道,在十字路口设置利于盲人辩向的音响设施;门的净空廊宽度要在0.8米以上,采用旋转门的需另设残疾人入口;所有建筑物走廊的净空宽度应在1.3米以上。
  (三)老年人的空间认知
  老年人的感觉机能大多是按照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顺序下降的,随着视觉的降低,应避免色彩明度高、强光直射眼睛,色彩对比强烈的光线刺激眼睛。正常情况下,人看到线物体视线形成“空间物体“可见范围,当静止往前看的时候,眼睛能够看到的水平方向约为180°~200°的范围,垂直方向上,上面角度为55°左右,下面为76°左右。焦点中心只有个中心点,并且向视野的周边会逐渐模糊。我们越是盯着一个点,我们的视线就越集中。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考虑到我们对色彩的认识发生一个比视野小得多的范围内,而我们视野周边的区域总是游走在对明暗的感受和色彩的知觉之间,为此,在考虑到老年人视力下降趋势前提下,设计标识时要注意建筑内外统一;对于信息环境应考虑文字、颜色的识别与对比。此外,对于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者对空间的感知,应采取不同的信息传递方法加以对待。
  (四)设计评价与信息反馈:
  对于居住环境设计反馈为目的的使用后评价,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开发有自己的评价系统,因各自采用的标准都大不相同,没有统一的评价系统。居住环境评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许多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难以对其确定评价指标,量化更是不易,反馈评价的参与者较为单一,没能使设计者、业主代表、项目管理人和各阶层使用者都有效地参与其中;取得理想的设计信息反馈最好是居住区建设、构思与居民共同参与。因现有的设计评价标准不同,因此亟待解决的是采用科学的量化方法,改进研究的客观性,扩大研究的范围,建立统一的评价形式,降低使用的复杂度和费用,加强系统的功能,是可持续评价研究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
  五、结 语
  居住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不同人组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方便所有人的社会。创建出一个充满人情味、人文关怀的建筑和城市,是政府决策部门的职责,也是设计师的使命所在。养老居住区未来的发展、建设方向,应注意实现多元化、现代的复合居住功能;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所在的居住区度过,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会资源亟待解决。加快实现建设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无障碍居住区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纹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1.01
  [2] 刘婷婷 低碳生态社区样本蓝图南方日报2010 5.12
  [3] 高桥仪平(日)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01
  [4]戴慎志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5] Alexander Garvin,The American City,What Works,What Doesn 2010.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78499.htm